[实用新型]端盖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有效
| 申请号: | 202122823856.7 | 申请日: | 2021-11-17 |
| 公开(公告)号: | CN216529083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3 |
| 发明(设计)人: | 梅祥;柯海波;吴宁生;李全坤;王鹏;郑于炼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50/147 | 分类号: | H01M50/147;H01M50/15;H01M50/183;H01M10/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52100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组件 电池 单体 用电 设备 | ||
本申请提供一种端盖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端盖、第一电极端子、第二电极端子、第一变形件。第一电极端子和第二电极端子,用于输入或输出电能,均设于所述端盖,第一电极端子的硬度小于端盖的硬度,并与端盖绝缘,第一电极端子具有第一连接部,在端盖的厚度方向上,第一连接部位于端盖面向电池单体内部的一侧。第一变形件,焊接在第一连接部上,第一变形件的基体材料与第一电极端子的基体材料相同,并在端盖的厚度方向上与端盖间隔设置,在电池单体内部压力达到阈值时,第一变形件朝面向端盖的方向动作,使第一变形件和端盖接触,从而将第一电极端子通过第一变形件、端盖电连接于第二电极端子,以降低电池过充的风险。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端盖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使用较多的电池为二次电池,二次电池放电后可通过充电的方式使活性物质激活而继续使用。二次电池广泛用于电子设备,例如手机、笔记本电脑、电瓶车、电动汽车和电动工具等等。
二次电池充电时可能会发生过充,即当达到充满状态后,还继续充电,这样可能会导致电池的内部压力升高、变形或漏液,使得电池性能显著降低甚至引发爆炸、起火等安全问题。
因此如何降低电池过充的风险,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端盖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用于降低电池过充的风险,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端盖组件,用于电池单体,包括端盖、第一电极端子、第二电极端子以及第一变形件。第一电极端子和第二电极端子用于输入或输出电能,且均设于端盖,第一电极端子的硬度小于端盖的硬度,并与端盖绝缘,第一电极端子具有第一连接部,在端盖的厚度方向上,第一连接部位于端盖面向电池单体内部的一侧。第一变形件焊接在第一连接部上,第一变形件的基体材料与第一电极端子的基体材料相同,并在端盖的厚度方向上与端盖间隔设置,在电池单体的内部压力达到阈值时,第一变形件朝面向端盖的方向动作,以使第一变形件和端盖接触,从而将第一电极端子通过第一变形件、端盖电连接于第二电极端子。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端盖的硬度大于第一电极端子的硬度,增强了电池单体的耐压性能。第一变形件的基体材料与第一电极端子的基体材料相同,使得第一变形件能够与第一连接部进行焊接并实现电连接。第一变形件在端盖的厚度方向上与端盖间隔设置,使得第一变形件和端盖绝缘。当电池单体的内部压力达到阈值时,第一变形件朝面向端盖的方向动作,第一变形件和端盖接触,从而将第一电极端子通过端盖电连接于第二电极端子,构成保护回路,将电池单体内的电极组件短路,从而降低了电池过充的风险,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电极端子与端盖电连接。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第二电极端子与端盖电连接,当电池单体内部压力达到阈值时,第一变形件朝面向端盖的方向动作,使得第一变形件和端盖接触,第一电极端子通过第一变形件和端盖电连接于第二电极端子,从而将电池内部组件短路,降低电池过充的风险,且结构简单。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电极端子的硬度小于端盖的硬度,并与端盖绝缘,第二电极端子具有第二连接部,在端盖的厚度方向上,第二连接部位于端盖面向电池单体内部的一侧,第二连接部用于焊接设置第二变形件,第二变形件的基体材料与第二电极端子的基体材料相同,并在厚度方向上与端盖间隔设置;在电池单体的内部压力达到阈值时,第二变形件朝面向端盖的方向动作,以使第二变形件和端盖接触,从而将第一电极端子通过第一变形件、端盖和第二变形件电连接于第二电极端子。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第二电极端子和端盖绝缘,且具有第二连接部,以焊接第二变形件,第二变形件和端盖间隔设置,当电池单体的内部压力达到阈值时,第一变形件和第二变形件均朝面向端盖的方向动作,使得第一电极端子和第二电极端子通过端盖实现电连接,构成保护回路,将电池单体内的电极组件短路,降低了电池过充的风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282385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动化酿造系统
- 下一篇:一种内镜中心用胃肠镜注水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