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板式受拉构件负载加固用实验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122799481.5 | 申请日: | 2021-11-15 |
| 公开(公告)号: | CN216309616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5 |
| 发明(设计)人: | 李安邦;王露;徐善华;张卓凡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N3/02 | 分类号: | G01N3/02;G01N3/08 |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高博 |
| 地址: | 710055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板式 构件 负载 加固 实验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板式受拉构件负载加固用实验装置,两个反力传递套筒通过四根插销分别与板式受拉构件的上下两端连接,板式受拉构件两侧各布置两根螺杆、两个垫片、两个张拉螺母以及一个压力传感器,螺杆一端贯穿反力传递套筒上预留的螺杆孔道,另一端与压力传感器通过螺纹相连,通过拧紧张拉螺母对板式受拉构件施加反力,形成预张拉荷载。本实用新型装置能够解决传统试验方式加固与养护设备空间狭小、操作困难、长期占用实验设备、试验成本高昂等问题,可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技术领域各类板式受拉构件持载加固试验。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土木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板式受拉构件负载加固用实验装置。
背景技术
在实际加固工程中,受临时支撑结构不足、生产活动以及施工条件等多种因素限制,很多结构工程的加固通常是在负载状态下完成的,由此导致的加固材料二次受力和应力应变滞后现象可能对加固后结构承载性能产生不利影响,负载加固下的加固材料应变滞后及其对被加固结构承载性能的影响是工程界必须关注的问题,也是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传统的受拉板件负载加固试验大多需要直接在加载设备上进行,通常首先利用加载设备对板件进行预张拉,随后对板件进行粘贴、养护,待养护完成后对板件继续加载直至破坏。
传统试验方式需要在试验机上开展粘贴加固与养护,设备空间狭小,操作困难,且由于养护周期较长通常需要加载设备长时间连续开机工作,试验成本高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板式受拉构件负载加固用实验装置,解决传统板式受拉构件负载加固试验操作复杂、试验成本高昂、难以实现长期负载加固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板式受拉构件负载加固用实验装置,包括反力传递套筒,反力传递套筒布置在板式受拉构件的上端和下端,上端和下端的反力传递套筒之间分别通过螺杆连接,螺杆的中部设置有压力传感器。
具体的,螺杆包括两组,对应设置在板式受拉构件的两侧。
具体的,螺杆包括第一螺杆和第二螺杆,第一螺杆的一端和第二螺杆的一端分别与上端和下端的反力传递套筒连接,第一螺杆和第二螺杆之间通过压力传感器连接。
具体的,反力传递套筒的中部开有试件孔道,板式受拉构件贯穿试件孔道设置。
具体的,反力传递套筒的上下两侧分别开有用于安装螺杆的螺杆孔道。
具体的,螺杆与反力传递套筒之间通过张拉螺母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张拉螺母位于上下两个反力传递套筒之间。
更进一步的,张拉螺母与反力传递套筒之间设置有垫片。
具体的,反力传递套筒的侧面开有插销孔道,通过插销与板式受拉构件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一种板式受拉构件负载加固用实验装置,两个反力传递套筒与四根螺杆以及两个压力传感器构成装置主体,通过拧紧螺杆上的张拉螺母对反力传递套筒施加压力,通过反力传递套筒上的插销将螺杆的压力转化为板式受拉构件的预拉力,通过调整张拉螺母的扭矩并观察压力传感器数值可以实现板式受拉构件不同预张拉荷载的精确施加。
进一步的,反力传递套筒中部预留的试件孔道可以根据板式受拉试件的横截面尺寸进行设计,确保板式受拉试件可以自由贯穿反力传递套筒。
进一步的,反力传递套筒上预留的螺杆孔道可以使第一螺杆或第二螺杆自由贯穿,使其可以根据板式受拉试件长度自动调节螺杆长度及张拉螺母位置,同时还可以确保开展二次加载试验时由螺杆施加的预张拉荷载可以顺利转移到试验设备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未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279948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AI智能安检机
- 下一篇:一种病理切片机微动修片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