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微发光元件和显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22784582.5 | 申请日: | 2021-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216488116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0 |
发明(设计)人: | 刘同凯;徐宸科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市芯颖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33/08 | 分类号: | H01L33/08;H01L33/24 |
代理公司: | 北京汉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79 | 代理人: | 王立红 |
地址: | 361006 福建省厦门市厦门火***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光 元件 显示装置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微发光元件和显示装置,微发光元件包括第一外延层、第二外延层和第三外延层,第一外延层、第二外延层和第三外延层均包括第一半导体层、第二半导体层以及设置在两者之间的有源层;第一外延层、第二外延层和第三外延层自下而上依次堆叠并形成叠层结构,且在垂向投影上的投影面积递减;第一外延层、第二外延层和第三外延层中的第一半导体层通过第一极性金属层连接,第二半导体层上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二极性金属层。本申请减小了微发光元件的尺寸,并有效提高微发光元件的亮度,以及显示装置的分辨率,其中,第一外延层提供红光辐射,且具有最大尺寸,在微发光元件具有较小尺寸下,可提高第一外延层的发光亮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半导体相关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微发光元件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Micro-LED显示技术是新一代的显示技术,主要是将传统发光二极管进行微缩化和矩阵化,使单颗发光二极管的尺寸缩小至几十微米甚至几微米,并实现每一个发光二极管像素点的单独驱动发光。与传统的显示装置相比,由Micro-LED制成的显示装置具有对比度高、响应速度快和能耗低等优点。
显示装置由红、绿、蓝三基色Micro-LED按照一定排列方式布置在二维平面上而制成,每个像素包括蓝色子像素、绿色子像素和红色子像素。由于蓝色子像素、绿色子像素和红色子像素布置在二维平面上,因此,一个像素所占据的区域较大,若像素所占据的区域需进一步缩小时,会影响对应像素的亮度并降低显示装置的分辨率。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可作为显示装置中像素的微发光元件,以减小微发光元件的尺寸,并提高微发光元件的亮度,以及显示装置的分辨率,成为本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发光元件,其通过使第一外延层、第二外延层和第三外延层自下而上依次堆叠并形成叠层结构,且第一外延层、第二外延层和第三外延层在垂向投影上的投影面积递减,减小了微发光元件的尺寸,并有效提高微发光元件的亮度,以及采用上述微发光元件的显示装置的分辨率。
另一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上述的微发光元件。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微发光元件,其包括用于提供红光辐射的第一外延层、用于提供绿光辐射的第二外延层以及用于提供蓝光辐射的第三外延层,第一外延层、第二外延层和第三外延层均包括第一半导体层、第二半导体层以及设置在两者之间的有源层;
第一外延层、第二外延层和第三外延层自下而上依次堆叠并形成叠层结构,且第一外延层、第二外延层和第三外延层在垂向投影上的投影面积递减;
第一外延层、第二外延层和第三外延层中的第一半导体层通过第一极性金属层连接;
第一外延层、第二外延层和第三外延层中的第二半导体层上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二极性金属层,且每个第二极性金属层与第一极性金属层构成一个驱动电路。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第一外延层和第三外延层的投影面积的比值大于等于2。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第二外延层和第三外延层的投影面积的比值大于等于1.5,且小于等于3。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第一外延层、第二外延层和第三外延层的投影面积之比为10:7:3,或者10:6:4。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第二外延层在第一外延层上的覆盖面积与非覆盖面积的比值大于等于1.5,且小于等于3。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第三外延层在第二外延层上的覆盖面积与非覆盖面积的比值大于等于0.5,且小于等于2。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第一外延层、第二外延层和第三外延层的中心轴线重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市芯颖显示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厦门市芯颖显示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278458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动平衡机
- 下一篇:一种耐高温高阻水效果的换位导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