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供水管道生物膜取样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122746217.5 | 申请日: | 2021-11-10 |
| 公开(公告)号: | CN216284361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2 |
| 发明(设计)人: | 向龙;冯泽;丁小飞;李智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龙新净水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N1/04 | 分类号: | G01N1/04 |
| 代理公司: | 安徽思沃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220 | 代理人: | 唐明 |
| 地址: | 410199 湖南省长沙市长沙片区长龙***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供水 管道 生物膜 取样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供水管道生物膜取样装置,涉及供水设备技术领域,包括:供水管主体、引流架和两个引流管,两个所述引流管对称固定连接在供水管主体的顶部,所述引流架固定连接在引流管的顶部,且所述供水管主体、引流管和引流架相贯通,所述引流架的顶部开设有取样口,所述取样口内滑动插接有取样塞,所述引流架内设置有定位机构。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定位机构、隐藏槽、转动轴和拉环的配合,解决了现有的生物膜取样装置因大多为螺纹设置在管内,导致取样装置上螺纹容易受损而难以取出的问题,方便了取样塞从引流架内插入或拔出,且保证了引流架的密封性,同时有助于人员在拉动贴服板时更好地施力。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供水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供水管道生物膜取样装置。
背景技术
饮用水在输配过程中,随着在管网中停留时间的延长,水质沿管网下降,并且由于管壁发生腐蚀和结垢,供水管网中仍存在如下饮用水生物污染的风险:1、管壁生物膜的老化脱落,将引起管网水发生二次污染;2、生物膜与管网水中病源微生物的滋生对饮用者的健康构成直接的威胁。
现阶段供水管网系统中不管何种净水工艺、消毒工艺和材质管道,由于微生物再生而产生的生物膜是普遍存在的。影响生物膜形成的因素主要为管网内水质及管道材质。水质不同,生物膜中的微生物种群结构是不同的;而不同管道材质也对生物膜的形成和生长有所影响。目前对于实际管道中生物膜的采集和分析,主要仍集中于已拆换的废弃管材,现有条件不能直接对管道中生物膜进行采集和分析。
现有专利(公开号:CN201433217Y)公开了管道生物膜取样装置,通过使取样塞螺纹插接在取样槽内,可方便地将取样塞安装在管网模型和实际管道中,并且生物膜的取样和分析也相对容易,通过该装置,便能实时监测管道中生物膜的生长状况,并且可以通过改变生物膜载片的材料,来考察不同管材对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另外,还具有结构简单、重量轻、安装方便的优点。
但是上述设计的管道生物膜取样装置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缺点:如上述设计的生物膜取样装置,其内部设置的取样塞为螺纹插接在取样槽内,若设置取样塞为金属材质,由于金属材质的螺纹取样塞长期泡在水中容易导致螺纹处锈蚀,锈蚀的取样塞容易卡死在取样口内,所以难以旋出,暴力旋出可能会损坏取样口,降低了密封性,若设置取样塞为橡胶等软性材质,由于橡胶等软性材质的螺纹取样塞虽不会锈蚀,但是由于橡胶等软性材质地质较软,其上的螺纹容易因外界磕碰而损坏,从而降低了取样塞与取样口之间的密封性,不利于继续使用取样,且上述设计的生物膜取样装置未设置辅助取塞结构,由于为了保证密封性,所以通常会将取样塞仅仅设置在取样槽内,这就使得在拔取取样塞时较为困难,现有少数设置拉环的取样塞,其上的拉环大多为裸露在外界,这就不仅影响美观,还容易因外界的磕碰而损坏,导致无法继续拉动拉环,为此,我们设计了一种供水管道生物膜取样装置用来解决上述所出现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供水管道生物膜取样装置,解决了现有的生物膜取样装置因大多为螺纹设置在管内,导致取样装置上螺纹容易受损而难以取出的问题,方便了取样塞从引流架内插入或拔出,且保证了引流架的密封性,同时有助于人员在拉动贴服板时更好地施力。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供水管道生物膜取样装置,包括:供水管主体、引流架和两个引流管,两个所述引流管对称固定连接在供水管主体的顶部,所述引流架固定连接在引流管的顶部,且所述供水管主体、引流管和引流架相贯通,所述引流架的顶部开设有取样口,所述取样口内滑动插接有取样塞,所述引流架内设置有定位机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龙新净水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湖南龙新净水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274621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