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水文监测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122543082.2 | 申请日: | 2021-10-21 |
| 公开(公告)号: | CN216012224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1 |
| 发明(设计)人: | 郝丽茗;王爽;吴基伟;王昂;马达 | 申请(专利权)人: | 郝丽茗 |
| 主分类号: | G01C13/00 | 分类号: | G01C13/00;G01N1/1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473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文 监测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文监测装置,涉及水文监测技术领域,包括:升降箱、绳索和集水箱,所述升降箱的内部设置有安装腔,所述绳索设置在安装腔内,且所述绳索的底端延伸至升降箱外并固定连接有集水箱。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升降机构和取水机构的配合,解决了现有的水文监测装置因大多为手动控制取样盒的升降高度,导致在取水样的过程中出现费时费力的问题,实现了自动控制集水箱升降高度的效果,提高了取样的效率,同时解决了现有的水文监测装置因大多单次只可对同一深度的水域进行取样,导致水文监测取样取样效率较低的问题,实现了一次可对不同深度的水域进行取样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文监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文监测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政府结构对生态环境的质量越来越重视,对于流域环境的监测和治理越来越提高到日程上来。流域生态环境对流域内的生物链以及流域周边地区的人们农业生产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关系到民生利益的重大问题;在人工水文监测的时候需要在所监测的水域内的不同深度的水层中进行水体采样,然后对所采水样进行检测。
现有技术中的水体采样装置一次只能在一个深度水层中取水,然后经检测后再在其它深度的水层中再行取水,其不能一趟性的同时在所要采集水样的不同水层中进行采样,需要进行多次采样,加之采样层通常较深,因此非常麻烦。
现有专利(公开号:CN110702466A)公开了一种水文监测装置,在人工水文监测时,能够一次深入水体后在各个水体采样层分别进行采样,方便了水文监测采样检测工作。通过将本发明的水样采集桶依次沉入到对应的水体采样层,并旋转指示针转轴,使指示针转轴上的指示针在水样采集桶下沉到对应采样层时依次逆时针转动到对应的指示标志处并做适当停留(以便让采样水有充足的流入水样存储腔时间),便能实现在不同采样层依次进行水体采样,当在所有采样层均采完样后,将指示针继续朝同一方向旋转一小段角度使其不在指示任何一个指示标志时,则每个水样存储腔的进水口均被相应的封闭门所封闭,此时向上将水样采集桶提出水面即可实现从水体中各个采样层进行一次性水体采样的目的,当不需要采样时,由于本发明采用的是软轴作为连接水样采集桶的牵引索,则能够将软轴盘绕起来方便的对水体采样机构进行收纳保存。
但是上述设计的一种水文监测装置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缺点:如上述设计的水文监测装置在对不同深度水域进行取水时,需要手动旋动指示针转动轴来实现取水盒的下降和上升,由于取水盒自身具有一定的自重,且在取水后水样和取水盒的质量较重,所以在取水的过程中较为费时费力,实用性较差,且现有的取水盒单次只可对单个水域的深度进行取水,无法一次性对水域内多个深度的水样进行取样,这就导致在对不同深度水样进行取水时,会浪费较多的时间,取样效率较差,为此,我们设计了一种水文监测装置用来解决上述所出现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文监测装置,解决了现有的水文监测装置因大多为手动控制取样盒的升降高度,导致在取水样的过程中出现费时费力的问题,实现了利用绳索在转动轴绕接运动自动控制集水箱升降高度的效果,提高了取样的效率,同时解决了现有的水文监测装置因大多单次只可对同一深度的水域进行取样,导致水文监测取样取样效率较低的问题,实现了一次可对不同深度的水域进行取样的效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水文监测装置,包括:升降箱、绳索和集水箱,所述升降箱的内部设置有安装腔,所述绳索设置在安装腔内,且所述绳索的底端延伸至升降箱外并固定连接有集水箱,所述集水箱内部的两侧均对称设置有两个空腔,所述安装腔与集水箱的内部分别设置有升降机构和取水机构,所述取水机构位于升降机构的下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郝丽茗,未经郝丽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254308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