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防漏气漏泥的厌氧罐三相分离器有效
申请号: | 202122513020.7 | 申请日: | 2021-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216092441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2 |
发明(设计)人: | 杜琳烽;张柯;严桥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卓威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29/03 | 分类号: | B01D29/03;B01D29/35;B01D29/56;B01D36/04;B01D17/028;B01D19/00;C02F3/28 |
代理公司: | 常州佰业腾飞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1 | 代理人: | 吴桑 |
地址: | 213102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漏气 厌氧罐 三相 分离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漏气漏泥的厌氧罐三相分离器,包括防护壳体、密封盖板、进液口、过滤框、限位搭圈、第一隔板、第二隔板、滤孔、三通阀、排水管、排油管以及排气管,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将防护壳体的内腔分为第一过滤室、第二过滤室和第三过滤室。本实用新型使得第一过滤室和第二过滤室分别形成独立的过滤空间,避免了不同过滤空间内不同程度的过滤物相互混合,进而有效的保证了对油水混合物进行过滤的质量,另外,油水混合物中的污泥成分由于其自重自动沉积在过滤框的下端,有效的避免漏泥现象的发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三相分离器相关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防漏气漏泥的厌氧罐三相分离器。
背景技术
三相分离器多用于生物污水处理中的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UASB),用以分离消化气、消化液和污泥颗粒,消化气自反应器顶部导出;污泥颗粒自动滑落沉降至反应器底部的污泥床;消化液从澄清区出水;
现有技术中的厌氧罐用三相分离器由于其本身的设计特点,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不便于对污水中油气分子进行分离,进而易造成油气分子残留在消化液内,从而无法满足目前对污水处理中三相分离器的多种使用需求;
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防漏气漏泥的厌氧罐三相分离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漏气漏泥的厌氧罐三相分离器,旨在改善现有技术中的厌氧罐用三相分离器由于其本身的设计特点,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不便于对污水中油气分子进行分离,进而易造成油气分子残留在消化液内的问题。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防漏气漏泥的厌氧罐三相分离器,包括防护壳体、设置在所述防护壳体上端面的密封盖板、设置在所述防护壳体一侧的进液口、所述设置在所述防护壳体内腔一侧的过滤框、用于对过滤框进行支撑的限位搭圈、设置在所述过滤框一侧的第一隔板、相对于第一隔板设置的第二隔板、均匀设置在所述第一隔板上的滤孔、设置在所述第二隔板相对于第一隔板一侧的三通阀、设置在所述防护壳体另一侧的排水管、设置在所述防护壳体一端的排油管以及设置在所述密封盖板上的排气管,所述排气管的下端面设置有微型风机,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将防护壳体的内腔分为第一过滤室、第二过滤室和第三过滤室。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方面,所述第一隔板的下端面分别与防护壳体的内腔的下端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隔板两端分别与所述防护壳体内腔的前后两端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而使得第一过滤室和第二过滤室分别形成独立的过滤空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方面,所述第二隔板的下端面相对于防护壳体的内腔的下端面设置,且第二隔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防护壳体内腔的前后端面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而便于第二过滤室下端的净化液从第二隔板的底端进入到第三过滤室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方面,所述限位搭圈的外周分别与防护壳体和第一隔板的一侧固定连接,且限位搭圈设置在所述第一隔板的中上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而便于通过限位搭圈对过滤框进行搭接,从而便于将过滤框安装在第一过滤室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方面,所述滤孔设置在所述第一隔板的中下部,且滤孔设置为贯穿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而便于通过第一隔板上的滤孔对进入到第二过滤室的油水混合物进行二次过滤。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方面,所述三通阀的上端面设置在所述排油管的水平端的下端面,且三通阀贯穿于第二隔板设置在所述第三过滤室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而便于排油管对漂浮在第二过滤室内的油分子进行排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卓威机械有限公司,未经常州卓威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251302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