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动复位免紧固承托移动隔条有效
| 申请号: | 202122473546.7 | 申请日: | 2021-10-13 |
| 公开(公告)号: | CN216550583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7 |
| 发明(设计)人: | 孙立国;梁业成;吴立永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科立工业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21D9/00 | 分类号: | C21D9/00;C22F1/04;C21D1/667 |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胡枫;周应勋 |
| 地址: | 528137 广东省佛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复位 紧固 承托 移动 | ||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自动复位免紧固承托移动隔条,包括支承梁和滚动组件,所述支承梁包括空心型钢,所述滚动组件包括限位板和滚轮;所述限位板设有用于卡合于所述支承梁外侧的装配槽,所述装配槽两侧为强化筋板,下方设有滚轮安装孔,所述滚轮安装孔为水平走向的条形孔,所述条形孔的下端面为对称设置的复位斜面,所述复位斜面的最低点位于所述条形孔的左右对称轴上;所述滚轮通过轮轴安装于所述滚轮安装孔中。采用本实用新型,所述隔条可跟随其承托的物料移动,避免物料热胀冷缩与隔条产生相对位移而产生压痕,而且工作可靠,使用寿命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受热承重移动隔条结构,尤其涉及一种自动复位免紧固承托移动隔条。
背景技术
传统隔条一般采用焊接管制成,在受压受热受挤等外力过程中容易造成吸热不匀、焊缝开裂等问题,使用寿命短;传统隔条一般采用螺栓连接方式,长期使用过程中,在受压受热受挤等外力因素下产生的螺栓件变形、失效、断裂、松脱等故障,容易产生安全隐患,不能保证隔条使用过程的有效性;传统隔条一般使用刚性托架结构,该种形式结构隔条不带滚轮不能同步移动,容易使承托物表面造成挤压痕损伤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为了解决现有隔条在反复升降温容易造成结构损坏,以及容易在承托物表面造成压痕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自动复位免紧固承托移动隔条,可跟随其承托的物料移动,避免物料热胀冷缩与隔条产生相对位移而产生压痕,而且工作可靠,使用寿命长。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动复位免紧固承托移动隔条,包括支承梁和滚动组件,所述支承梁包括空心型钢,所述滚动组件包括限位板和滚轮;所述限位板设有用于卡合于所述支承梁外侧的装配槽,所述装配槽两侧为强化筋板,下方设有滚轮安装孔,所述滚轮安装孔为水平走向的条形孔,所述条形孔的下端面为对称设置的复位斜面,所述复位斜面的最低点位于所述条形孔的左右对称轴上;所述滚轮通过轮轴安装于所述滚轮安装孔中。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复位斜面的交接处设有半圆凹槽。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限位板连接有水平设置的连接底板,在支承过程中,所述滚轮与所述连接底板抵接。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支承梁由无缝管制成。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限位板通过焊接与所述支承梁固定连接。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滚轮安装孔共3组,它们均匀分布于所述限位板的同一高度处。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支承梁上表面还设有铝制垫块,所述支承梁的上端面设有卡槽,所述铝制垫块下部设有卡头,所述卡头位于所述卡槽中;在常温状态下,所述卡头和卡槽之间留有空隙。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铝制垫块具有由实心铝块构成的垫块主体。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支承梁上部两端设有限位块。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支承梁的两侧面设有集水槽,所述集水槽与贯穿所述支承梁的内外侧面的集水孔,所述支承梁内部设有导流槽,所述支承梁的底部设有连接所述导流槽的排水孔。
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设计了水平设置的连接底板,所述滚轮能够稳定承压,不会在移动过程中由于受力不平衡而对铝棒产生扭力,保证铝棒的品质。所述滚轮在滚轮安装孔内的活动空间尺寸大于所承托物最大膨胀和收缩活动空间需要,滚轮安装孔根据滚轮的位置等距分布,保证滚轮受外力因素下在滚轮安装孔内能同步移动,避免承托物与隔条移动不同步造成表面挤压痕损伤等缺陷。
所述复位斜面的交接处设有半圆凹槽。当隔条被吊起转运过程中,不管滚轮当前处于靠一边或者两头各靠一边斜摆等何种状态,滚轮能够利用自重作用同步回到中间凹槽位置,使各滚轮回到初始位置,并保持平行,实现每次使用过程的自动复位,使用便利,工作稳定,不易出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科立工业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东科立工业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247354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