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术后用的肩颈伤口压迫带有效
申请号: | 202122396343.2 | 申请日: | 2021-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215937541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4 |
发明(设计)人: | 唐锡飞;刘自琼 | 申请(专利权)人: | 唐锡飞 |
主分类号: | A61B17/12 | 分类号: | A61B17/12;A61B17/132 |
代理公司: | 北京盛凡佳华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947 | 代理人: | 李芳 |
地址: | 400000 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术后 伤口 压迫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术后用的肩颈伤口压迫带,所述弓形带的前端设有分隔弧板,所述分隔弧板与弓形带后端之间的内部空间设为第一装填腔,所述分隔弧板与弓形带前端之间的内部空间设为第二装填腔。本实用新型中整个肩颈带穿戴稳定舒适,避免了易滑动不牢固的现象,且穿戴过程方便,便于穿戴后的拆卸;结合第一装填腔、第二装填腔内装填的沙粒的配重作用,能够实现对伤口处持续稳定的按压,进而有利于手术后伤口的恢复。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术后康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术后用的肩颈伤口压迫带。
背景技术
在进行锁骨手术时,患者靠近颈部的地方会有两个呈对称状的伤口,且术后康复的过程中必须持续按压伤口,而现有传统按压伤口的方式是通过在肩膀上挂设简易的沙袋。
传统所挂设的简易沙袋为单独分开的两个,因此存在易划不易固定的现象,因此不利于保持伤口处持续稳定的按压,进而不理手术后伤口的恢复。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术后用的肩颈伤口压迫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术后用的肩颈伤口压迫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术后用的肩颈伤口压迫带,包括两组弓形带,所述弓形带的内部为空心状态,所述弓形带的前端设有分隔弧板,所述分隔弧板与弓形带后端之间的内部空间设为第一装填腔,所述分隔弧板与弓形带前端之间的内部空间设为第二装填腔;
两个所述弓形带之间对称设置,且所述弓形带开口侧之间呈相远离的状态,所述弓形带前端相邻的外侧表面之间均缝纫有连接布片,相邻的所述连接布片的其中一片端部端缝纫有主链带,另一片所述连接布片的上表面间隔设置有若干副链带,所述主链带与相邻的副链带之间共同装配有拉链头;
所述弓形带端部的上表面设有连接布条,位于同一根所述弓形带上的两根连接布条之间共同缝纫有快速插接头组件,所述快速插接头组件包括公插头和母插头,所述公插头和母插头分别位于两根连接布条的端部。
优选的,所述弓形带两端的上表面均缝纫有装填套管,所述装填套管与弓形带的内部之间相连通,且所述装填套管的内环面开设有螺纹并安装有封堵头。
优选的,所述第一装填腔对应的弓形带上下表面之间共同缝纫有均匀分布的防鼓绳柱,且所述防鼓绳柱贯穿弓形带。
优选的,所述连接布条与弓形带之间设有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包括金属连接柱、缝纫角、卡环,所述缝纫角焊接在金属连接柱下端的外环面,所述金属连接柱通过缝纫角与弓形带之间缝纫连接,所述金属连接柱的上端开设有卡槽,所述卡环的内环面卡设在金属连接柱的卡槽内,所述卡环的外环面呈内凹状,所述卡环贯穿连接布条的端部,且所述连接布条被卡环贯穿的部分卡嵌在卡环的外环面内凹处。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术后用的肩颈伤口压迫带,有益效果在于:本方案在运用的过程中,由于主链带和副链带的相连接、公插头与母插头之间的相连接,因此能够实现整个肩颈带在患者肩膀伤口处的稳定舒适穿戴,避免了易滑动不牢固的现象,且穿戴过程方便,便于穿戴后的拆卸;结合第一装填腔、第二装填腔内装填的沙粒的配重作用,能够实现对伤口处持续稳定的按压,进而有利于手术后伤口的恢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展开状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弓形带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装填套管与封堵头之间的装配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防鼓绳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金属连接柱的俯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唐锡飞,未经唐锡飞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239634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具有防护结构的二氧化氯发生器
- 下一篇:矿井用自动升降罐帘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