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断路器及智能用电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2122368007.7 | 申请日: | 2021-09-27 |
| 公开(公告)号: | CN216213180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5 |
| 发明(设计)人: | 曹嘉俊;帅树新;黄婷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H71/02 | 分类号: | H01H71/02;H01H71/08 |
| 代理公司: | 杭州华进联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50 | 代理人: | 何凯歌 |
| 地址: | 310051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断路器 智能 用电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断路器及智能用电系统,包括壳体和用于电连接电路板的取电组件。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盖合于第一壳体的第二壳体,第一壳体上设置有隔板,隔板上开设有凹槽,取电组件至少部分容置于凹槽,连接结构压接取电组件,且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盖合时,第二壳体的内壁至少部分抵压于取电组件。通过连接结构压接取电组件,以实现隔板与连接结构共同对取电组件的抵持。当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盖合时,通过使第二壳体的内壁至少部分抵押于取电组件,以实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共同对取电组件的抵持。通过连接结构与隔板对取电组件的抵持以及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在另一方向上对取电组件的抵持,避免取电组件的脱落而导致的取电失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供电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断路器及智能用电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起物联网产业的兴起,智能断路器应用也越来越加广泛。智能断路器一般由带电路板的控制部分和断路器本体组成,其中控制部分需从断路器本体进行取电以获得控制部分所需的电能以及断路器本体反映断路器端口状态的反馈信号,且取电的连接部位应当稳定可靠。
智能断路器的取电方式是由控制部分的电路板上引出若干条导线,将导线连接至断路器本体的接线框中。由于断路器本体的外形尺寸需要符合行业中的通行标准,所以其内部结构较为紧凑。目前的取电方式是通过压缩断路器本体内部零件空间来获取布置空间,因此必然会影响到断路器本体的温升、分断能力、寿命等性能。
现有技术中,存在使用条形取电片的方式进行取电,以减少对于断路器本体内部结构的压缩。但该取电方式无法稳固地将条形取电片装配于断路器本体的壳体,易于松动而导致取电失效。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断路器及智能用电系统,该断路器取电方式稳定可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断路器,包括壳体和用于电连接电路板的取电组件,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盖合于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上设置有引弧板、连接结构和操作结构,所述取电组件一端通过连接结构电连接于所述引弧板和所述操作结构,另一端用于电连接所述电路板,所述第一壳体上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上开设有凹槽,所述取电组件至少部分容置于所述凹槽,所述连接结构压接所述取电组件,且在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盖合时,所述第二壳体的内壁至少部分抵压于所述取电组件。
如此设置,通过在第一壳体上设置隔板,以便隔板能够抵持该取电组件。由于连接结构压接于取电组件,因此实现了隔板与连接结构共同对取电组件的抵持。而通过隔板上开设的凹槽,进行容置取电组件以及便于插电组件的插入的同时,也便于隔板对于取电组件的限位。当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盖合时,通过使第二壳体的内壁至少部分抵押于取电组件,以实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共同对于取电组件的抵持。进而通过连接结构与隔板对取电组件的抵持以及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在另一方向上对于取电组件的抵持,保证了该取电组件的可靠连接,避免取电组件的松脱而导致的取电失效。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取电组件包括导线以及电连接于所述导线的取电片,所述取电片置于所述凹槽内。
如此设置,通过导线电连接于取电片,以便取电片设置于断路器内时能够通过该导线将断路器与电路板进行电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取电片具有至少一个背离所述凹槽的底壁的凸出部;或
所述取电片呈波浪状;或
所述取电片呈平板状。
如此设置,为了进一步提升取电片被连接结构以及隔板所抵持的效果。可将取电片具有至少一个背离所述凹槽的底壁的凸出部或将取电片设置为波浪状。凸出部可以设置在取电片上,也可由取电片冲压出凸出部。为了减少取电组件占用第一壳体的空间,也可以将取电片设置为平板状。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线与所述取电片点焊电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236800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