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悬挑梁下外加圈梁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122367483.7 | 申请日: | 2021-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216075927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8 |
发明(设计)人: | 董有;鞠树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筑福国际抗震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C3/20 | 分类号: | E04C3/20;E04B1/58;E04C5/18;E04B1/98;E04H9/02;E04G23/02;E04G2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43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悬挑梁下 外加 圈梁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悬挑梁下外加圈梁结构,主要是为了增强结构的抗倒塌能力和外墙圈梁的整体闭合性。包括悬挑梁、悬挑板、外加圈梁、悬挑梁下圈梁部分;所述的外加圈梁沿楼四周形成整体闭合;所述的悬挑梁下圈梁部分与悬挑板下的外加圈梁不在一个平面内,挑梁下圈梁部分的高度H距悬挑梁底面180mm;所述的外加圈梁和悬挑梁下圈梁部分由圈梁主筋、梁下连接筋、底部连接筋、箍筋整体浇筑在一起。这就使高、低两平面的外加圈梁和悬挑梁下圈梁部分沿楼四周形成闭合整体,结构互相可靠拉接,保证共同受力。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悬挑梁下外加圈梁结构,属于既有建筑综合改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砌体结构房屋是我国既有建筑中的主要结构形式,约占民用建筑的百分之六十以上。然而,由于砌体结构的基本材料及连接方式决定了结构脆性性质、变形能力小、抗震性能差等缺点,在历次地震中震害都比较严重。因此,砌体结构抗震加固的研究是当今结构工程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砌体结构最常用的加固方法是外墙采用钢筋混凝土圈梁、构造柱及内横墙加钢拉杆的抗震加固方法,经过多次地震验证,此加固方法是安全可靠的,特别是抗结构倒塌能力明显提高,因此在抗震加固中常被采用。该加固方法虽然比较实用,但在实际工程中有些节点需要进行研究,本实用新型主要是针对悬挑梁下外加圈梁结构节点及其施工方法进行说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悬挑梁下外加圈梁结构,主要是为了增强结构的抗倒塌能力和外墙圈梁的整体闭合性。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悬挑梁下外加圈梁结构,包括悬挑梁、悬挑板、外加圈梁、悬挑梁下圈梁部分;所述的外加圈梁沿楼四周形成整体闭合;所述的悬挑梁下圈梁部分与悬挑板下的外加圈梁不在一个平面内,挑梁下圈梁部分的高度H距悬挑梁底面180mm;所述的外加圈梁和悬挑梁下圈梁部分由圈梁主筋、梁下连接筋、底部连接筋、箍筋整体浇筑在一起。
进一步地,所述的外加圈梁、悬挑梁下圈梁部分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35。
进一步地,所述的圈梁主筋为4φ12的HBP300或HRB335等级的热轧钢筋。
进一步地,所述的梁下连接筋为2φ12的HBP300或HRB335等级的热轧钢筋。
进一步地,所述的底部连接筋为2φ12的HBP300或HRB335等级的热轧钢筋。
进一步地,所述的箍筋为φ12@150的HBP300或HRB335等级的热轧钢筋。
进一步地,所述的外加圈梁截面高度不小于180mm,宽度不小于120mm。
进一步地,所述的悬挑梁下圈梁部分两侧分别距悬挑梁中心线的宽度L不小于600mm。
上述一种悬挑梁下外加圈梁结构及其施工方法,采用如下步骤:
步骤一:根据设计图纸,进行钢筋下料。
步骤二:施工前先清除墙面的酥碱、油污或饰面层,并对待施工的墙面进行抹面补强。
步骤三:外加圈梁、悬挑梁下圈梁部分浇筑前进行钢筋布置、箍筋布置,并进行模板支护。
步骤四:检查合格后,对外加圈梁、悬挑梁下圈梁部分进行混凝土整体浇筑。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最显著的优势在于,外加圈梁、悬挑梁下圈梁部分进行整体浇筑,使高、低两平面的外加圈梁、悬挑梁下圈梁部分沿楼四周形成闭合整体,结构互相可靠拉接,保证共同受力,防止各层刚度突变。
附图说明
图1为悬挑梁下外加圈梁结构做法平面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面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筑福国际抗震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北京筑福国际抗震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236748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