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小型快卸防水舱门有效
| 申请号: | 202122338534.3 | 申请日: | 2021-09-27 |
| 公开(公告)号: | CN216035074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5 |
| 发明(设计)人: | 姚旭;杨弘宇;孙运照;曾俊;朱志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贵飞飞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4C1/14 | 分类号: | B64C1/14 |
| 代理公司: | 遵义浩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2112 | 代理人: | 黄明 |
| 地址: | 561000 ***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小型 防水 舱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小型快卸防水舱门,包括舱门和固定件,固定件上设有凹槽,凹槽内设有滑块,滑块的另一端与舱门连接,舱门与固定件之间设有钩子锁,舱门的四周设有密封圈。本实用新型中密封圈为管状空心橡胶,有较好的弹性,在舱门关闭后,固定件边缘对密封圈有一定的挤压力,使空心橡胶受压变形,与固定件之间紧密贴合,雨水可以进入密封圈以外,但是无法越过密封圈,雨水沿着舱门密封圈以外向下流淌,最终从舱门下口框排出设备舱外;凸台的设计,可以更好地增大舱门和固定件对密封圈的压强,使密封圈变形量更大,密封性能更好,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简单、重量轻、开启和锁紧快速方便,舱门压紧力较大、可靠性高、便于维护,防水性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飞机机构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小型快卸防水舱门。
背景技术
随着飞机使用效率的提升,对飞机的检查维护所需的时间和机务人员数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需要经常打开维护的设备舱,要求机务人员可以快速徒手进行开启和关闭舱门,打开后的舱门不得脱离飞机,通常设备舱中都有电子设备或发动机附件,在飞行和停放中不得有雨水进入设备舱,所以对快卸舱门提出了更高的防水要求。现有的设备舱门通常是用铰链、C型支臂作为转动部件,配以销舌式或顶压式的快卸锁进行压紧,用撑杆或气弹簧等作为舱门开启状态的支撑。为了满足防水性要求,通常会将舱门、支臂的刚度设计的较高,使结构增重。铰链式舱门防水性难以满足,需要额外增加防水措施,且铰链只能布置在机身外形直线段上,有很大的限制;曲臂式舱门为了保证舱门开度,需要将曲臂做大,会占用较大飞机内部空间。所以,急需对现在的舱门进行改进,以满足使用需求。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小型快卸防水舱门。
一种小型快卸防水舱门,包括舱门和固定件,所述固定件上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有滑块,所述滑块的另一端连接在舱门上,所述舱门与固定件之间设有钩子锁,舱门的四周设有密封圈,密封圈设于舱门与固定件之间。便于安装,所述固定件包括设置在机体蒙皮上的上口框、下口框和两个滑轨,所述滑轨设于上口框和下口框之间,所述凹槽设于两个滑轨上,为便于封闭舱门,凹槽包括向上弯折段和向下直线段,向上弯折段和向下直线段连接,凹槽的横截面为T型或C型,钩子锁的锁钩设于舱门下端,钩子锁的锁环设于下口框上,上口框设于下口框之上,上口框、下口框和滑轨组成口字型门框。
为便于连接和开闭舱门,所述舱门上设有连接耳,所述滑块上设有轴杆,所述轴杆与连接耳连接。
为便于密封圈变形,保证密封效果,所述密封圈为管状空心橡胶。为使密封圈的变形量更大,取得更好的密封效果,所述上口框上设有用于挤压密封圈的凸台,凸台能更好地增大舱门和固定件对密封圈的挤压程度,使密封圈的变形量更大。
本实用新型小型快卸防水舱门,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1.本实用新型中密封圈为管状空心橡胶,有较好的弹性,在舱门关闭后,固定件边缘对密封圈有一定的挤压力,使空心橡胶受压变形,与固定件之间紧密贴合,雨水可以进入密封圈以外,但是无法越过密封圈,雨水沿着舱门密封圈以外向下流淌,最终从舱门下口框排出设备舱外;2.本实用新型中凸台的设计,可以更好地增大舱门和固定件对密封圈的压强,使密封圈变形量更大,密封性能更好,使舱门兼具密封和排水的功效,从而保证雨水不会聚集从而渗入舱内;3.本实用新型中的滑轨不仅引导滑块在凹槽中运动,实现舱门的关闭和开启,而且作为舱门的口框对周围结构进行加强并挤压舱门的密封圈达到防水的效果;4.本实用新型舱门结构简单、操作简单、重量轻、开启和锁紧快速方便,舱门压紧力较大、可靠性高、便于维护,防水性好,不影响飞机外观及气动外形且舱门开度较大,对飞机内部空间占用较小。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小型快卸防水舱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小型快卸防水舱门的打开状态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贵飞飞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贵州贵飞飞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233853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