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澄清池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2122325322.1 | 申请日: | 2021-09-24 |
| 公开(公告)号: | CN215627456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25 |
| 发明(设计)人: | 李明;王玉冰;黄书培;卢祺;维克·恩格拜 | 申请(专利权)人: | 恩格拜(武汉)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3/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广友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11237 | 代理人: | 张仲波 |
| 地址: | 430070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澄清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澄清池结构,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所述澄清池结构包括池体,所述池体内设置有填料层,所述填料层的上方设置有集水装置,所述填料层的下方设置有曝气装置。上述方案中,所述澄清池结构将澄清结构与生化池体结合,既包括澄清区,又包括生化区,减少了占地面积,降低了造价;所述澄清池结构可以防止沉泥,从而避免污泥发生厌氧,且可使污泥快速回流,增大了固体通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澄清池结构。
背景技术
澄清池是活性污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主要是使污泥分离,使混合液澄清和回流活性污泥。其工作效果能够直接影响活性污泥系统的出水水质和回流污泥浓度。澄清池按照原理一般分为机械搅拌澄清池、水力循环澄清池、脉冲澄清池和悬浮澄清池等。
其中机械搅拌澄清池是指利用机械使水提升和搅拌,促使泥渣循环,并使水中固体杂质与已形成的泥渣接触絮凝而分离沉淀的水池;水力循环澄清池是指在水射器的作用下,将池中的活性泥渣吸入和原水充分混合,从而加强了水中固体颗粒间的接触和吸附作用,形成絮凝,加速了沉降速度使水得到澄清;脉冲澄清池是指利用悬浮层中的泥渣对原水中悬浮颗粒的接触絮凝作用来去除原水中悬浮杂质;悬浮澄清池是指原水经加入混凝剂后,脱去水中的气泡,通过悬浮污泥层反应的澄清池。
现有的澄清池大多结构复杂,布局不够合理,占地面积较大,且容易出现污泥聚集的情况,影响澄清过程,同时采用常规的污泥回流结构,使得污泥沉淀效果较差,污泥的沉淀速率较慢。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澄清池结构,以解决现有的澄清池占地面积大、容易出现污泥沉积厌氧和污泥回流比低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澄清池结构,包括池体,所述池体内设置有填料层,所述填料层的上方设置有集水装置,所述填料层的下方设置有曝气装置。
其中,所述池体内设置有第一隔板,所述填料层位于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池体的一内侧壁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隔板的底部设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隔板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第二隔板与所述第一隔板之间的夹角为钝角,且所述第二隔板位于所述填料层的下方。
其中,所述第一隔板的底部还设置有第三隔板,所述第三隔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隔板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第三隔板与所述第一隔板之间的夹角为钝角,所述第三隔板位于所述填料层的下方,且所述第三隔板与所述第二隔板之间呈预定角度。
其中,所述池体内设置有第四隔板,所述第四隔板倾斜设置在所述填料层的下方,所述第四隔板的底端与所述池体的底部相连,所述第四隔板的顶端与所述池体靠近填料层的内侧壁相连。
其中,所述曝气装置位于所述池体的底部。
其中,所述曝气装置为连续曝气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上述方案中,所述澄清池结构将澄清结构与生化池体结合,既包括澄清区,又包括生化区,减少了占地面积,降低了造价;所述澄清池结构可以防止沉泥,从而避免污泥发生厌氧,且可使污泥快速回流,增大了固体通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澄清池结构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
1、池体;
21、第一隔板;22、第二隔板;23、第三隔板;24、第四隔板;
3、曝气装置;
4、填料层;
5、集水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恩格拜(武汉)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恩格拜(武汉)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232532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