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超柔轴向扭转电缆有效
申请号: | 202122308353.6 | 申请日: | 2021-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215730931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01 |
发明(设计)人: | 张伟;黄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元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7/04 | 分类号: | H01B7/04;H01B7/17;H01B7/18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08 | 代理人: | 黄勇 |
地址: | 518101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石岩街道塘头社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轴向 扭转 电缆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新型超柔轴向扭转电缆,其包括第一软质层、内线缆、金属屏蔽层、第二软质层以及外皮层,所述第一软质层形成安装腔,所述安装腔中设置有抗拉软绳,所述内线缆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内线缆设置在所述抗拉软绳周向外侧的安装腔中;单个所述内线缆包括导线、裹线层、以及填充纤维,所述裹线层形成裹线腔,所述导线以及填充纤维安装在所述裹线腔中,所述导线的数量为多根且每根导线均与填充纤维抵接;所述金属屏蔽层、第二软质层以及外皮依次裹覆在所述第一软质层上。本申请有助于解决电缆耐扭转性能不佳而损坏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设备用连接线缆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新型超柔轴向扭转电缆。
背景技术
电缆是连接高频信号通路的系统内常用的元件,电缆在受到弯曲或扭转等机械力作用时会引起同轴电缆各部件的尺寸变化及结构错位,从而影响通信系统的性能。因此为了保障通信系统的性能,对与之配套的传输元器件之一的电缆的机械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使用的医疗电缆,通常在内部芯线中心绞合结构,圆整稳定紧密、缝隙小,集合后外侧全覆盖包覆外皮层,材料使用量大,延芯线长度方向(即轴向)普遍偏硬,用户在频繁轴向扭转时,由于连接处通常是固定连接,扭转时内部芯线间及芯线与外皮摩擦力大,进而轴向扭转力矩大且对线芯的伤害较大,因此在使用时存在不便且手感体验较差的问题。并且耐扭转次数不到10万次就只有换线或报废,使用寿命短。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医疗设备的进步,医学上面临很多很多的医学难题在一步一步地得到落实,同时,医疗监控设备对监控探头的弯曲扭转使用寿命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现有的医疗监控探头电缆却不能满足对此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改善现有技术中电缆的耐扭转性能不佳的问题。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新型超柔轴向扭转电缆采用如下的方案:
一种新型超柔轴向扭转电缆,包括第一软质层、内线缆、金属屏蔽层、第二软质层以及外皮层,所述第一软质层形成安装腔,所述安装腔中设置有抗拉软绳,所述内线缆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内线缆设置在所述抗拉软绳周向外侧的安装腔中;单个所述内线缆包括导线、裹线层、以及填充纤维,所述裹线层形成裹线腔,所述导线以及填充纤维安装在所述裹线腔中,所述导线的数量为多根且每根导线均与填充纤维抵接;所述金属屏蔽层、第二软质层以及外皮由内至外依次裹覆在所述第一软质层上。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整体电缆轴向扭转过程中,相较于多个内线缆互相接触的设计,本申请技术方案将填充纤维分布在各组导线中间,减小了扭转时导线所受到的摩擦力,起到了保护导线的作用。另一方面,导线轴向滑动扭转,裹线层和填充纤维受剪切应力被压缩,可以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部分抵消导线受到的压力,同时受压后导线与裹线层和填充纤维面积增大,接触更充分,线受到的压力进一步减小,从而软保护芯线,减小对线芯的伤害;软质层和金属屏蔽层在受到剪切应力时,会产生一定的滑动,本申请技术方案中通过在金属屏蔽层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软质层以及第二软质层,较好地抵消了一部分剪切应力,进一步起到了缓冲的作用,从而使芯线受到的剪切应力减小。综上所述,本申请技术方案有助于解决电缆耐扭转性能不佳,容易被损坏的问题。
可选的,所述金属屏蔽层成由多个软质导体螺旋缠绕而成。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通过采用软质导体材质,材质的硬度较小,延展性较高,又能实现阻断电磁波的功能;本申请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延展性较高的软质导体,能够方便的对软质导体进行编织,从而形成螺旋缠绕结构;螺旋缠绕结构本身的抗拉压的能力较强,能够承受轴向扭转时的剪切力,并且由此形成的金属屏蔽层相较于传统技术方案中采用硬质导体的技术手段,本申请中金属屏蔽层在该新型超柔性轴向扭转线缆被扭转时,阻力较小,滑动效果较好,进一步起到了便于扭转的效果;另一方面,软质导体的柔软性较佳,对于轴向扭转时所受到的力能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进一步起到了保护导线的作用。
可选的,所述第一软质层或/和第二软质层为膨胀聚四氯乙烯薄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元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未经三元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230835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改进型竖炉
- 下一篇:一种绿色印刷干燥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