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含加热冷却双功能室的高温电加热真空氮化炉有效
申请号: | 202122303055.8 | 申请日: | 2021-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215638729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25 |
发明(设计)人: | 赵新力;韩祎;耿红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7B9/12 | 分类号: | F27B9/12;F27B9/02;F27D1/18;F27B9/34;F27D3/02 |
代理公司: | 郑州异开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14 | 代理人: | 刘一晓 |
地址: | 450007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加热 冷却 功能 高温 真空 氮化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含加热冷却双功能室的高温电加热真空氮化炉,包括:炉体,所述炉体的两端设置有第一炉门,炉体的中部设置有第二炉门,所述第二炉门将炉体分为高温加热区和冷却降温区;输送轨道,具有至少一个闭环结构,包括设置在炉体内的炉内轨道和设置在炉体外的炉外轨道,所述炉内轨道和炉外轨道上均设置有窑车驱动机构。本实用新型能够同时满足高效生产和便捷维护的需求,与相同投资的传统窑炉相比,其生产能力可提高一倍以上;由于生产过程中充分利用了高温功能区的炉体余热,因此能够有效节约能耗,实现准连续化作业,运行成本大幅降低。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氮化炉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含加热冷却双功能室的高温电加热真空氮化炉。
背景技术
台车式高温电加热真空氮化炉,用于高性能陶瓷和耐火材料的烧成。传统的台车式高温电加热真空氮化炉,在整个烧成周期内,其加热和冷却均在一个炉室内完成。而陶瓷和耐火材料的总冷却时间一般占整个烧成周期内的一半以上,尤其在500℃以后的冷却速度越来越缓慢,严重制约了氮化炉的生产能力。如果要提升一倍的生产能力,需要新增加一倍容积的高温炉室和配套加热、控制和配套系统,投资费用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含加热冷却双功能室的高温电加热真空氮化炉,具体可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含加热冷却双功能室的高温电加热真空氮化炉,包括
炉体,所述炉体的两端设置有第一炉门,炉体的中部设置有第二炉门,所述第二炉门将炉体分为高温加热区和冷却降温区;
输送轨道,具有至少一个闭环结构,包括设置在炉体内的炉内轨道和设置在炉体外的炉外轨道,所述炉内轨道和炉外轨道上均设置有窑车驱动机构。
所述第一炉门和第二炉门均为升降门。
所述高温加热区的炉体下部是由外部钢板和内部耐火砖构成的墙体,炉体中部是由外部钢板、中间硅酸铝纤维板和内部耐火砖构成的墙体,炉体顶部是由外部钢板和内部硅酸铝纤维板构成的炉顶。
所述冷却降温区的炉体下部是由外部钢板和内部耐火砖构成的墙体,炉体中部是由外部钢板、中间循环冷却水管和内部钢板构成的水冷壁,炉体顶部是由外部钢板和内部硅酸铝纤维板构成的炉顶。
所述炉内轨道为一条,所述炉外轨道包括设置在炉内轨道两端的衔接轨道,所述衔接轨道之间设置有与炉内轨道相互平行的回车轨道。
所述衔接轨道之间还设置有与炉内轨道相互平行的检修轨道。
所述高温加热区和冷却降温区的炉体上设置有多个氮气射流管。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含加热冷却双功能室的高温电加热真空氮化炉,能够同时满足高效生产和便捷维护的需求,其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是在传统窑炉基础上进行的优化设计,通过延长窑炉长度,进行功能分区,使物料在炉内依次完成加热、冷却两个阶段后再出窑,其与相同投资的传统窑炉相比,生产能力可提高一倍以上;
2)待烧制制件首先在高温功能区进行加热烧制,之后冷却至中温以下,再转移至冷却功能室进行冷却,进行转移的同时,另外一批待烧制制件进入高温功能区进行加热烧制,该过程充分利用了高温功能区的炉体余热,有效节约了能耗,实现了准连续化作业,运行成本大幅降低。
3)本实用新型的冷却降温区为中低温结构设计,其相对于同等生产能力的普通氮化炉,制造和运行成本大大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工作过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230305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