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带收纳功能的棉被有效
| 申请号: | 202122277952.6 | 申请日: | 2021-09-18 |
| 公开(公告)号: | CN215738193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08 |
| 发明(设计)人: | 徐杰;陈国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萧山科教服饰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47G9/04 | 分类号: | A47G9/0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11241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收纳 功能 棉被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棉被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带收纳功能的棉被,包括棉被一,所述棉被一上设有能够方便收纳的侧袋机构,所述棉被一上设有能够方便折叠的捆绳机构,所述侧袋机构包括收纳布袋一,所述收纳布袋一固定安装在棉被一的侧端部,所述收纳布袋一的下端部设有拉链组件,所述收纳布袋一的内侧壁开设有收纳槽一。本实用新型通过放置袋内放置衣物,由于冬季气温较低,衣物温度较低,使用者在起床穿衣时,十分不舒服,使用者冬季在睡眠时,可以将衣物提前放进放置袋内,棉被一温度随着使用者温度升高,此时放置袋内的衣物温度会变高,使用者在穿衣时,衣物具有一定的温度,提高穿衣的舒适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棉被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带收纳功能的棉被。
背景技术
棉被与羽绒、蚕丝、羊毛等被子相比的优点是:保暖性和柔软舒适度好,而且棉花被无静电,对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和婴幼儿很好。
现有的棉被具有以下缺点:一、现有的棉被不具有收纳功能;二、现有的棉被使用者在冬季翻身时容易出现侧面漏风的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带收纳功能的棉被,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自带收纳功能的棉被,包括棉被一,所述棉被一上设有能够方便收纳的侧袋机构,所述棉被一上设有能够方便折叠的捆绳机构,所述侧袋机构包括收纳布袋一,所述收纳布袋一固定安装在棉被一的侧端部,所述收纳布袋一的下端部设有拉链组件,所述收纳布袋一的内侧壁开设有收纳槽一,所述收纳槽一的内侧壁安装有收纳布袋二。
优选的,所述棉被一上固定安装有放置袋,所述放置袋与棉被一之间固定安装有固定布条一,所述固定布条一与放置袋之间安装有纽扣,所述棉被一的端部固定安装有棉被三,所述棉被三的内侧壁开设有空槽,所述棉被一的下端部活动设有棉被二,所述棉被二的下端部固定安装有固定布条二,所述固定布条二与棉被三之间安装有纽扣。
优选的,所述捆绳机构包括收纳袋三,所述收纳袋三固定安装在棉被一的端部,所述收纳袋三的内侧壁开设有收纳槽二,所述收纳槽二的内侧壁固定安装有布条,所述布条的上端部开设有断槽。
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上述至少一个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其一,使用者可以将需要收纳的物品放置在收纳布袋二内,当棉被一两侧收纳布袋一均放置完物品时,两个收纳布袋一的重量会增大,此时使用者在使用棉被一时,两侧的收纳布袋一会紧紧与床面贴合,有效防止冬季使用者在翻身时棉被一两侧发生缝隙,降低冷风灌入棉被一内,提高棉被一的使用舒适度。
其二,此时使用者睡眠时可以将脚部放进棉被三的空槽内,防止使用者在睡眠时脚部伸到棉被一外,发生冻伤,进一步提高了棉被一的实用性,不同使用者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去选择棉被二是否移动,提高了棉被一的功能性。
其三,由于布条上开设有断槽,因此布条很容易发生弯折,此时再用布条进行捆绑,通过利用布条对棉被一进行辅助捆绑,从而有利于使用者对棉被一进行捆绑收纳,进一步提高了使用的便捷性。
其四,由于冬季气温较低,衣物温度较低,使用者在起床穿衣时,十分不舒服,使用者冬季在睡眠时,可以将衣物提前放进放置袋内,棉被一温度随着使用者温度升高,此时放置袋内的衣物温度会变高,使用者在穿衣时,衣物具有一定的温度,提高穿衣的舒适度。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棉被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布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收纳布袋一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萧山科教服饰有限公司,未经杭州萧山科教服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227795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侧开式多级直线振动筛
- 下一篇:新型污泥预浓缩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