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废旧电池物理放电及热收集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22149555.0 | 申请日: | 2021-09-07 |
公开(公告)号: | CN216250866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8 |
发明(设计)人: | 魏永刚;王昊;刘翠萍;周世伟;李博;曲国瑞;杨家琪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10/54 | 分类号: | H01M10/54 |
代理公司: | 北京棘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40 | 代理人: | 张开 |
地址: | 650000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废旧电池 物理 放电 收集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废旧电池物理放电及热收集的装置,包括反应仓、分离仓和收集仓,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仓下端固定连接分离仓,分离仓下端固定连接收集仓;所述反应仓内安装若干根集热管;所述反应仓和分离仓交界处设置有拆卸安装的活板,分离仓内拆卸安装筛网抽屉,收集仓内拆卸安装收集抽屉。本实用新型使用固体导电介质避免了使用溶液造成的污染;能够迅速吸收并带走产生的热量;安装了若干温度传感器,当温度过高时能够及时报警;通过分离仓能够将废旧电池与固体导电介质分离,分离后的固体导电介质进入收集抽屉内,可进行重复利用;本设计能够完成对废旧电池进行放电的任务,同时降低安全隐患,减少污染,对能量进行充分利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废旧电池回收利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废旧电池物理放电及热收集的装置。
背景技术
电池(Battery)指盛有电解质溶液和金属电极以产生电流的杯、槽或其他容器或复合容器的部分空间,能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具有正极、负极之分。随着科技的进步,电池泛指能产生电能的小型装置。如太阳能电池。电池的性能参数主要有电动势、容量、比能量和电阻。利用电池作为能量来源,可以得到具有稳定电压,稳定电流,长时间稳定供电,受外界影响很小的电流,并且电池结构简单,携带方便,充放电操作简便易行,不受外界气候和温度的影响,性能稳定可靠,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发挥有很大作用。
以锂离子电池为例:锂离子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无记忆效应且电性能优异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电子产品、新能源汽车、储能等领域。据预测,2030年全球的废旧锂电池将达1100万吨以上,这意味着大量锂离子电池的报废将对环境及回收带来巨大压力。与自然资源相比,废旧锂离子电池比盐水、海水和矿石具有更高的锂、钴品位,具有显著的回收利用价值。因此,废旧锂离子电池的回收处理领域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后一般都带有少量的剩余电量,如果对这些废旧锂离子电池带电处理的话可能会发生爆炸以及产生一些安全事故。目前对于废旧锂离子电池的放电处理方法主要有物理放电法、化学放电法。而物理放电法在放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热,这些热量聚集会使得电池温度升高从而引起爆炸现象。因此,针对废旧锂离子电池物理放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热设计一种对废旧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放电以及热利用的装置,不仅可以防止废旧锂离子电池物理放电导致温度过高引起的爆炸现象,而且还可以利用物理放电产生的大量热。
目前常用的放电方法是通过用电解质溶液浸泡废旧电池,由于电池可能存在损坏情况,因此浸泡过程中,废旧电池里的重金属或其他有毒有害物质会释放到电解质溶液内,造成污染,为后期污水处理增加了难度和成本;而物理放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处理不当还会产生爆炸等事故,造成人员伤亡;此外,废旧电池放电过程中产生的热量相当可观,如果能够收集起来并加以利用,将能够在节能减排上做出巨大贡献。
因此,本设计提出一种用于废旧电池物理放电及热收集的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用于废旧电池物理放电及热收集的装置,通过固体导电介质与废旧电池充分接触,使废旧电池完成放电,避免了使用电解质溶液造成的污染;反应仓内设置有集热管,管内流动的液体能够迅速吸收并带走放电过程产生的热量;反应仓内安装了若干温度传感器,当温度过高时能够及时报警;通过分离仓能够将废旧电池与固体导电介质分离,分离后的固体导电介质进入收集抽屉内,可进行重复利用。
为了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用于废旧电池物理放电及热收集的装置,包括反应仓、分离仓和收集仓,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仓下端固定连接分离仓,分离仓下端固定连接收集仓;所述反应仓内安装若干根集热管;所述反应仓和分离仓交界处设置有拆卸安装的活板,分离仓内拆卸安装筛网抽屉,收集仓内拆卸安装收集抽屉;
进一步的,所述集热管两端均固定连接至热集成管,集热管采用导热性能良好的材质;反应仓两侧分别设置有进气和出气的导气管接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214955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S型硬块防松底板
- 下一篇:一种免疫细胞智能存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