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感潮河道净化处理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2122143618.1 | 申请日: | 2021-09-07 |
| 公开(公告)号: | CN214457522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2 |
| 发明(设计)人: | 范博渊;乔丽丽;刘栎灵;吕翠翠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市滨海新区环境创新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7 | 代理人: | 何静 |
| 地址: | 300450 天津市滨海***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河道 净化 处理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感潮河道净化处理系统,包括沿水体流动方向依次设置的拦截网、用于提高水体指标的生物填料区、一体化集成式膜过滤生物膜组、用于过滤杂质的填料过滤区和用于退水并防止涨潮导致反流的退水闸;拦截网、生物填料区、一体化集成式膜过滤生物膜组和填料过滤区设置在进水渠内,退水闸设置在退水渠内;生物填料区包括若干竖向设置的生物填料组件,生物填料组件上的生物填料的密度为0.9‑1.6kg/m3,一体化集成式膜过滤生物膜组包括若干竖向设置的MBR膜组件和设置在MBR膜组件底部的曝气组件;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运行维护简单,成本低,改善河道水体的水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河道净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感潮河道净化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感潮河段指河口至潮区界的河段,其受到海洋潮汐的影响,使河水的盐份、水位、流速等有显著的周期性变化。在沿海城市中,由于地理位置与海洋较近,大部分的河涌皆属于感潮河段。在这样的河涌中,常见的环境污染除了河涌黑臭问题,还包括了泥皮泛滥问题。
感潮河道受到涨落潮以及径流影响,污染物会在河道往复流荡,停留时间长,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污染物容易累积,不仅河道水体恶化,还造成河道底泥污染。因此,在人口密集区以及工厂密集的发达地区,感潮河道污染尤为严重。市场上采用的各种生态治理技术实际应用效果都不太理想,该类型的河道在建成区消除黑臭任务中成为治理的重点和难点。
目前,河道内水体污染直接净化或就地处理技术有:①在河道内或河道的傍侧建立的类似于污水处理厂的工程技术;②通过生态措施增加河道的接触氧化面积,从而提高河道的自然净化能力;③普通的生物浮岛技术(仅适用于缓流水体);④直接向河道内抛洒高效微生物,从而提高河道净化能力的技术;⑤直接在河道内加装曝气设施的技术等。这些技术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某种不足或缺陷,如: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低、投资大、运行成本高和维修管理不便与不能持续等,以及影响河道的防洪排涝等基本功能。国内针对感潮河道的生态治理技术较少,专利不多。下面就几个典型专利进行分析。
公开号为CN 107354910 A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感潮河道闸泵调度方法及感潮河道的生态修复方法。主要利用河网地区的水闸、泵站等水利设施进行联合调控,变往复流为单向流,保证河道上游水体不受潮流顶托,加快下泄速度,同时增加水体的稀释和自净作用,形成良性循环,提供感潮河段生态修复效果。本专利虽然通过水利设施调度解决往复流的问题,但生态修复方法较为简单,将微生物单元的菌体在微孔曝气盘上挂生物膜,极易堵塞曝气孔,运行效果差,在解决感潮河道黑臭方法技术可实施性不强。
公开号为CN 104876402 B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高污染河道生境重构工艺。自两端向中央设置了初级净化段、强化净化段以及稳定维持段。其中维持段水位在1 .3-1.8m,虽然可以作为生态平台,但对于大多数具有排涝功能的感潮河道并不适合,因为,维持的水位较高,容易影响排涝功能。
公开号为CN 105000749 B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适于感潮内河水系排污口污水的原位生态修复方法及系统和应用。通过柔性围隔对排污口污水进行导流,导流渠内自水体水面从上至下营造水生植物吸收区、高效微生物膜好氧反应区和兼性厌氧反应区,发挥生物接触氧化技术、高效生物载体技术、高效微生物技术、微曝气技术以及生物操纵技术的综合效能,通过物理沉淀、载体吸附、微生物降解、植物吸收与转移作用以及水生动物消化与分解作用净化水体。根据该专利对三层净化区域描述,整个浮力框架阻水性较大,在具有排涝的感潮河道在下暴雨时,有被冲走的风险,深圳曾采用该类似技术,所有浮床都被冲到海里,生态设施完全失效。
上述生态处理技术各有千秋,但在感潮河道兼顾防洪排涝功能的地区,适用性不强,因此,迫切需要一种解决兼顾防洪排涝功能的感潮河道生态处理工艺,以解决了设计成本高、施工困难、维护成本高和处理效果差的问题。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市滨海新区环境创新研究院,未经天津市滨海新区环境创新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214361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芯及异侧极柱同侧采集模组
- 下一篇:一种超导磁体及其骨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