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装配式建筑的楼承板单元和楼承板有效
申请号: | 202122134764.8 | 申请日: | 2021-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215888772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22 |
发明(设计)人: | 洪求耀;苏永润;税思均 | 申请(专利权)人: | 昊恒(福建)建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B5/02 | 分类号: | E04B5/02;E04C2/08;E04C2/30;E04C2/32;E04B1/61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王健 |
地址: | 363999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装配式 建筑 楼承板 单元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用于装配式建筑的楼承板单元,包括:水平设置的底板和水平设置于底板上方两侧的第一面板、第二面板,所述底板一侧的边缘处与第一面板靠近底板一侧的边缘处通过第一支撑板连接,所述底板另一侧的边缘处与第二面板靠近底板一侧的边缘处通过第二支撑板连接,从而在第一支撑板、底板与第二支撑板之间围成一向下的凹陷,所述底板、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中至少一个具有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形变部。本实用新型在不增加材料成本的同时保证建筑物完工后楼板的整体厚度,且具有更高的结构稳定性和承载力。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用于装配式建筑的楼承板单元和楼承板。
背景技术
绿色建筑是能够达到节能减排目的建筑物,在全寿命周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随着建筑市场创新的需求,施工建设朝着高效、快速、质量等方向发展,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新的建筑形式,它在保证现场施工有序管理的基础上,提高施工效率,缩短施工周期,并且对施工质量的控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现有技术中的钢筋桁架楼承板是将钢筋加工成钢筋桁架,并将钢筋桁架与镀锌压型钢板焊接成一体的组合模板,在施工时,将钢筋桁架楼承板运至施工场地,直接铺设到梁上,将各个钢筋桁架楼承板的底模连接在一起,再进行钢筋工程、之后再浇筑混凝土,施工效率不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装配式建筑的楼承板单元,该用于装配式建筑的楼承板单元在不增加材料成本的同时保证建筑物完工后楼板的整体厚度,且具有更高的结构稳定性和承载力。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装配式建筑的楼承板单元,包括:水平设置的底板和水平设置于底板上方两侧的第一面板、第二面板,所述底板一侧的边缘处与第一面板靠近底板一侧的边缘处通过第一支撑板连接,所述底板另一侧的边缘处与第二面板靠近底板一侧的边缘处通过第二支撑板连接,从而在第一支撑板、底板与第二支撑板之间围成一向下的凹陷,所述底板、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中至少一个具有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形变部。
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改进的方案如下:
1. 上述方案中,所述形变部为条形形变部。
2. 上述方案中,所述形变部为凸起部或者凹陷部。
3. 上述方案中,位于底板上的所述形变部为向上的凸起部,位于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上的所述形变部为朝向与其相对的第二支撑板、第一支撑板的拱起部。
4. 上述方案中,若干个所述形变部中包括多个向同一方向倾斜的第一形变部和多个向另一方向倾斜的第二形变部。
5.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形变部与第二形变部交错设置。
6. 上述方案中,相邻的第一形变部、第二形变部之间的夹角为锐角,使得相邻第一形变部、第二形变部呈八字形分布。
7. 上述方案中,由钢板通过一体成型加工获得。
8.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各自与底板之间形成的夹角均为92°~105°。
还提供一种用于装配式建筑的楼承板,由若干个用于装配式建筑的楼承板单元连接而成,相邻的用于装配式建筑的楼承板单元之间通过一水平设置的加强板连接,该加强板与第一面板、第二面板位于同一平面。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本实用新型用于装配式建筑的楼承板单元,其在不增加材料成本的同时保证建筑物完工后楼板的整体厚度,且具有更高的结构稳定性和承载力。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用于装配式建筑的楼承板单元的结构侧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昊恒(福建)建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昊恒(福建)建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213476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