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吸收氨气的船用透气桅有效
申请号: | 202122118142.6 | 申请日: | 2021-09-03 |
公开(公告)号: | CN216185981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5 |
发明(设计)人: | 孙凯强;嵇智勇;片成荣;贾淑洁;吕岩;杜欣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3J2/10 | 分类号: | B63J2/10;B63B17/00 |
代理公司: | 大连格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1238 | 代理人: | 刘琦 |
地址: | 116021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吸收 氨气 透气 | ||
一种可吸收氨气的船用透气桅,有透气桅,氨吸收装置设置在透气桅内部,在透气桅带有的进气管路与出气管路之间,通过法兰与进气管路、出气管路相连接。或者氨吸收装置设置在透气桅外部、通过支架固定在船舶上,进气管路伸出的支管与氨吸收装置一端相连通,氨吸收装置另一端与出气管路相连通。氨吸收装置连接有进水管路、出水管路,在进水管路上设置有水泵,洗涤水通过水泵经由洗涤水进水口进入氨吸收装置后,通过洗涤水出水管路流出。本发明利用了氨极易溶于水的特性,以透气桅为基础设置氨吸收装置,利用海上自有资源,通过海水对氨进行洗涤,采用水吸收的方式可有效降低氨气扩散至空气,避免导致人员中毒危险的同时,也减少了空气污染。
技术领域
本方法涉及船舶建造及船舶设计领域,具体涉及在采用氨为燃料的船舶所使用的透气桅。
背景技术
现有船舶透气桅基于天然气的特性进行设计,由于天然气不存在毒性,所以在设计透气桅时只需要考虑天然气易燃易爆的特点。氨是一种新式船舶燃料,与天然气相比,虽然燃爆的概率较低,但却存在毒性,氨气在空气中浓度达到5ppm时就可以刺激呼吸系统,因此,对氨燃料适配的透气桅在考虑氨燃爆特性的基础上,还需针对性的抑制透气时氨气扩散带来的危害人员健康的风险。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可吸收氨气的船用透气桅,旨在达到降低排到空气中的氨气浓度,避免产生空气污染,危害人体健康的目的,其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可吸收氨气的船用透气桅,有竖向设置的透气桅,所述透气桅带有氨吸收装置,所述氨吸收装置设置在所述透气桅内部,在所述透气桅带有的进气管路与出气管路之间,通过法兰与所述进气管路、所述出气管路相连接;或者所述氨吸收装置设置在所述透气桅外部、通过支架固定,所述进气管路伸出的支管与所述氨吸收装置一端相连通,所述氨吸收装置另一端与所述出气管路相连通。
所述氨吸收装置上方设置有洗涤水进水口,所述氨吸收装置下方设置有洗涤水出水口,所述洗涤水进水口连接有进水管路,所述洗涤水出水口连接有出水管路,在所述进水管路上设置有水泵,洗涤水通过水泵经由洗涤水进水口进入氨吸收装置后,通过洗涤水出水管路流出。
上述一种可吸收氨气的船用透气桅,更进一步地,所述氨吸收装置竖向固定在所述进气管路与所述出气管路之间,沿所述氨吸收装置底部周向,等间距设置有多个耳座,所述耳座与所述进气管路上带有的支撑座相对接。
上述一种可吸收氨气的船用透气桅,更进一步地,所述支管与所述氨吸收装置一端通过法兰连接。
上述一种可吸收氨气的船用透气桅,更进一步地,沿所述进气管路顶部周向、等间距设置多个所述支撑座,所述支撑座数量与所述耳座数量相同,所述耳座与所述支撑座焊接连接。
上述一种可吸收氨气的船用透气桅,更进一步地,所述氨吸收装置与所述进气管路、所述出气管路、所述支管焊接连接。
上述一种可吸收氨气的船用透气桅,更进一步地,所述进水管路、所述出水管路内流通有洗涤水。
上述一种可吸收氨气的船用透气桅,更进一步地,所述氨吸收装置是洗涤塔。
上述一种可吸收氨气的船用透气桅,更进一步地,所述洗涤水是海水或淡水。
本发明利用了氨极易溶于水的特性,以透气桅为基础设置氨吸收装置,利用海上自有资源,通过海水对氨进行洗涤,采用水吸收的方式可有效降低氨气扩散至空气,避免导致人员中毒危险的同时,也减少了空气污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氨吸收装置设置在透气桅外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进气管路、2-氨吸收装置、3-出气管路、4-法兰、5- 耳座、6-支撑座、7-水泵、8-洗涤水进水口、9-洗涤水出水口、10- 进水管路、11-排水管路、12-支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211814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