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基于胶合板生产过程的低品位余热回收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122117733.1 | 申请日: | 2021-09-03 |
| 公开(公告)号: | CN216010794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1 |
| 发明(设计)人: | 许学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连云港森福木业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2B1/18 | 分类号: | F22B1/18;F23J15/02 |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411 | 代理人: | 赖忠辉 |
| 地址: | 2223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胶合板 生产过程 品位 余热 回收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基于胶合板生产过程的低品位余热回收装置,包括连接底板,连接底板的顶面固定安装有导热油锅炉和蒸汽锅炉,导热油锅炉的出气口连接有连接软管,蒸汽锅炉的内腔中固定安装有余热回收机构,连接软管的另一侧与余热回收机构的内腔固定连接,余热回收机构包括加热箱,加热箱位于蒸汽锅炉的内腔中;上述方案中,利用导热油锅炉、蒸汽锅炉、连接软管和余热回收机构的相互配合,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导热油锅炉产生的高温油烟气通过连接软管进入到余热回收机构的内腔中,通过余热回收机构来对蒸汽锅炉内腔中的水进行加热,使其形成高温水蒸气,利用高温水蒸气进行余热的回收再利用,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能源回收技术领域,具体为基于胶合板生产过程的低品位余热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是胶合板生产大国,但是胶合板生产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技术水平和能耗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胶合板生产过程在木头蒸煮、干燥、热压,制胶生产过程中要用到大量的热量,目前胶合板生产企业主要是采用蒸汽锅炉或导热油锅炉两种方式对生产工序供热。
近年来,较多的生产工序分别建立导热油锅炉和蒸汽锅炉。导热油锅炉和蒸汽锅炉的排烟温度高,带走了大量的热量,一方面降低了能源的利用效率,浪费能源,另一方面较高的排气温度对周边造成了热污染,充分利用生产过程中的余热,达到能量利用最大化是目前胶合板生产过程中仍需要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基于胶合板生产过程的低品位余热回收装置,包括连接底板,所述连接底板的顶面固定安装有导热油锅炉和蒸汽锅炉,所述导热油锅炉的出气口连接有连接软管,所述蒸汽锅炉的内腔中固定安装有余热回收机构,所述连接软管的另一侧与余热回收机构的内腔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余热回收机构包括加热箱,所述加热箱位于蒸汽锅炉的内腔中,所述加热箱为圆台形结构,所述加热箱顶面横截面的面积大小大于加热箱底面横截面的面积大小。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加热箱的圆台形结构,加热箱顶面横截面的面积大小大于加热箱底面横截面的面积大小的设计,使得在进行余热回收再利用的过程中,高温气体能够扩大与蒸汽锅炉内腔中水流的接触面积,提高了热交换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加热箱的底面固定连接有导气组件,所述导气组件包括气流导管,所述气流导管的顶面连接有浮力盘。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导气组件的设置,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当加热箱内腔中的高温气体温度降低时,后续进来的高温气体能够挤压低温气体向下移动,进而使得低温气体通过浮力盘与气流导管之间的连接处溢出,保证了高温气体的持续输入。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浮力盘的顶面固定连接有压力块,所述压力块位于浮力盘的中心位置,连接软管在加热箱内腔中的高度高于浮力盘的高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压力块和浮力盘的设置,在使用的过程中,若蒸汽锅炉内腔中的水流进入到加热箱的内腔中时,加热箱内腔中的水流推动浮力盘上升将浮力盘与气流导管之间的缝隙增大,保证了水流的快速溢出,连接软管在加热箱内腔中的高度高于浮力盘的高度保证了水流不会回流。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气流导管的外侧滑动连接有推行轴,所述推行轴的顶面与浮力盘的底面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所述推行轴的作用,通过推行轴与浮力盘的固定连接,使得浮力盘在漂浮起来之后,浮力盘在回落的过程中可以稳定的落至气流导管的顶面,保证浮力盘与气流导管之间的抵接稳定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连云港森福木业有限公司,未经连云港森福木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211773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