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防止校直钢管圆度变差的夹具有效
| 申请号: | 202122011770.4 | 申请日: | 2021-08-25 |
| 公开(公告)号: | CN215844998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8 |
| 发明(设计)人: | 王端;覃海艺;叶海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交(徐州)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1D3/10 | 分类号: | B21D3/10 |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张欢欢 |
| 地址: | 221100 江苏省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二***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止 钢管 圆度变差 夹具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止校直钢管圆度变差的夹具,包括:呈对称设置的两个夹体,夹体包括从上向下依次相连的施压部、连接部和弯曲部,两个夹体的连接部通过销轴铰接,使得两个夹体能够绕着销轴相对转动;校直钢管时,两个夹体的施压部作为施压部位,两个夹体的弯曲部形成半圆形虎口包裹钢管。本实用新型的夹具,在钢管外表面起到了包围约束的作用,完全限制了钢管横向变形、圆度变差的可能,大大提高了钢管校直的产品质量。这种虎口夹具结构简单,生产制作成本低。夹具拆卸方便,其对钢管的横向约束作用力由校直施力方向的液压机同步完成,不需要额外安装配套工装,成本低,安装方便,操作简单,校直效率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材料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防止校直钢管圆度变差的夹具。
背景技术
拉拔钢管是用于机械结构、液压设备的强度高和表面光洁的精密拉拔无缝钢管。实际生产中,由于坯料厚度不均、模具特征不佳、公差较大等因素的影响,拉拔出来的钢管往往存在一定的弯曲,需要进行校直处理,目前较常用较成熟的校直方法是三点弯曲法。
三点弯曲法就是先通过仪器测量弯曲的最高点,然后在管的两端进行支撑,在最高点用推板施加载荷进行反向施压,当钢管反向弯曲到一定程度后,局部材料会出现塑性变形,卸载后,钢管的回弹量就会少于变形量,从而达到校直的目的。传统加压法进行校直的结构图参见图1所示,压头2直接施加在钢管1上。三点弯曲法最大的问题是:当弯曲力过小时,材料塑性变形量不够,达不到校直的目的;当弯曲力过大,材料塑性变形过大,钢管会出现反向变形、圆度变差等问题。为了防止钢管过度变形和圆度变差,实际工程中只能采用渐进弯曲校直的方法,即每次弯曲力只完成少量的校直量,通过反复地进行最高点测量、加载、卸载等过程,直至钢管直度满足设计要求。
而对于一些薄壁钢管,特别是大直径的薄壁管,由于径向抗变形能力较差,在管中部横向施加较小的弯曲力时,也会导致钢管发生较大的横向变形,从而圆度变差的问题,有时甚至直接导致校直工艺无法进行,如何解决钢管校直过程中出现圆度变差的问题,一直是工程上的难题。
目前,对于薄壁钢管的校直,现有技术中提出在施力位置增加一个直径比校直钢管略大的套管,通过套管的约束作用,可防止校直管在受压位置发生横向变形,一定程度上可减小圆度变差的问题。套管加压法进行校直的结构图参见图2所示,套管3套在钢管1上,压头2直接施压在套管3上。此方法最大的缺点是:在校直之前需先把套管从钢管的一头套在要校直钢管的外部,并滑移到要施力的位置,校直结束后再把套管从钢管中部向两头滑出,校直效率较低。且套管的尺寸无法进行标准化,钢管弯曲程度不同,导致套管与钢管的间隙不同,套管直径也就得设计得不一样。当套管与钢管的间隙太大,套管就起不到约束钢管变形的作用,当间隙太小,又会导致套管无法顺利滑到指定的位置,甚至在校直之后还出现套管无法脱出的问题。总之,这种施加套管的校直方法,目前并没有被人们所接受和青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防止校直钢管圆度变差的夹具,解决钢管在校直过程中出现圆度变差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止校直钢管圆度变差的夹具,包括:呈对称设置的两个夹体,夹体包括从上向下依次相连的施压部、连接部和弯曲部,
两个夹体的连接部通过销轴铰接,使得两个夹体能够绕着销轴相对转动;
校直钢管时,两个夹体的施压部作为施压部位,两个夹体的弯曲部形成半圆形虎口包裹钢管。
可选地,所述半圆形虎口的弧度大于钢管截面的一半圆弧。
可选地,其中一个夹体的连接部设有若干个间隔设置的第一筋骨,第一筋骨上横向贯穿有供销轴穿过的穿孔,另一个夹体的连接部同样的设有若干个间隔设置的第二筋骨,第二筋骨上横向贯穿有供销轴穿过的穿孔,第二筋骨嵌套在第一筋骨的间隔中。
可选地,第一筋骨数量为奇数,第二筋骨8数量为偶数;或者,第一筋骨数量为偶数,第二筋骨数量为奇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交(徐州)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上交(徐州)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201177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