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内燃机组热量回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22005904.1 | 申请日: | 2021-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216131964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5 |
发明(设计)人: | 韩慧怡;卢佳培;陈洪明;孙靓;顾浩昶;王富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吴都能源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D11/00 | 分类号: | F24D11/00;F24D18/00;F24D101/70;F23J15/06;F24D103/13 |
代理公司: | 苏州晶石榴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537 | 代理人: | 喻莎 |
地址: | 215000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内燃 机组 热量 回收 系统 | ||
本申请涉及余热回收系统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内燃机组热量回收系统,其包括:内燃机组,内燃机组上设有缸套水出水管和缸套水进水管,缸套水进水管与缸套水出水管之间设有一次换热器,缸套水出水管上还设有第一三通阀,第一三通阀与缸套水进水管还设有一次闭环管;蓄热水箱,蓄热水箱上连通有蓄热出水管和蓄热进水管,蓄热出水管与蓄热进水管分别与一次换热器连接;蓄热出水管上设有第一蓄热阀门,蓄热出水管上设有蓄热水泵,蓄热进水管上设有第二蓄热阀门。本申请具有系统工况稳定、抗干扰能力强、系统更加稳定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余热回收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内燃机组热量回收系统。
背景技术
内燃机组热量回收系统是天然气热电联产或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供给系统的核心模块,其充分利用了各种余热能源,在能源的合理化利用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目前,常规的内燃机组热量回收系统一般包括中冷水冷却回路、缸套水冷却回路,在回收原理上,高温的缸套水或者中冷水流出,经过换热器进行热量置换,将热量供给给居民用水管网。
但是,上述中的系统工况单一,在内燃机工况发生剧烈变化,导致缸套水或者中冷水的温度变化较剧烈时,上述系统难以适应,进而易导致余热回收系统的不稳定。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内燃机组热量回收系统,其具有系统工况多样化,抗干扰能力强,系统稳定的优点。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内燃机组热量回收系统,包括:
内燃机组,所述内燃机组上设有缸套水出水管和缸套水进水管,所述缸套水进水管与缸套水出水管之间设有一次换热器,所述缸套水出水管上还设有第一三通阀,所述第一三通阀与缸套水进水管还设有一次闭环管;
蓄热水箱,所述蓄热水箱上连通有蓄热出水管和蓄热进水管,所述蓄热出水管与蓄热进水管分别与一次换热器连接;
所述蓄热出水管上设有第一蓄热阀门,所述蓄热出水管上设有蓄热水泵,所述蓄热进水管上设有第二蓄热阀门。
实现上述技术方案,本余热回收系统中有至少三种工作状况,第一种工况:缸套水经过第一三通阀,第一三通阀此时与一次闭环管连通,第一闭环管只进行初步小循环,即回到内燃机组上;第二:第一蓄热阀门以及第二蓄热阀门关闭,一次闭环管封闭,第一三通阀与一次换热器连通,缸套水经过缸套水出水管、一次换热器以及缸套水进水管实现向外界的进一步热量置换,将该部分热量用于居民供暖或者供水,从而实现常规的余热回收功能;第三:当内燃机工作功率增大,一次换热器难以快速实现热量的即时利用时,难以将缸套水快速降温,此时可打开第一蓄热阀门以及第二蓄热阀门,启动蓄热水泵,从而将蓄热水箱中的低温水抽到一次换热器中进行热量置换,从而将不能及时利用的热量存储在蓄热水箱中,保证缸套水的快速降温,保证余热回收系统的稳定性,并且热量不会产生较多的浪费,实现预热更合理的利用。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优选方案,所述缸套水出水管上设有缸套水泵。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优选方案,所述蓄热出水管上设有第一阀门,所述蓄热进水管上连通有二次换热出水管,所述蓄热出水管上连通有二次换热进水管,所述二次换热出水管与二次换热进水管之间设有二次换热器,所述二次换热出水管上设有第二阀门,所述二次换热器上连通有供热系统。
实现上述技术方案,当一次换热器出现故障、或者是一次换热器的热量加上蓄热水箱的置换能力赶不上内燃机的热量释放,难以将缸套水快速的降温,则利用二次换热器进行辅助换热,二次换热器缓解蓄热水箱的换热压力,保证系统能够稳定快速的将缸套水的热量置换出去,从而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优选方案,所述二次换热出水管上设有释热水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吴都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吴都能源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200590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