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蒸发换热管有效
| 申请号: | 202121937637.5 | 申请日: | 2021-08-18 |
| 公开(公告)号: | CN215864849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8 |
| 发明(设计)人: | 李小利;李玉海;王斌;马青川;陈焕倬;林俊庆;蔡志远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恒辉节能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8F1/40 | 分类号: | F28F1/40;F25B39/02;B23P15/26 |
| 代理公司: | 苏州维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507 | 代理人: | 程东辉 |
| 地址: | 264003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蒸发 热管 | ||
本申请涉及一种蒸发换热管,其包括由金属带弯曲焊接形成的圆形的管体,管体的内表面制有在该管体的轴向方向上依次间隔排列的多个槽道,多个槽道中的每一个均分别在垂直于管体的轴线的圆周方向上延伸,槽道口的宽度小于槽道底壁,槽道底壁设置有向槽道口隆起的隆起部,两个槽道侧壁中的每一个槽道侧壁与槽道底壁之间均具有锐角夹角,槽道底壁具有比槽道口更大的在所述轴向方向上的宽度尺寸,且第一槽道侧壁与第二槽道侧壁呈“八”字型设置。本申请以提高蒸发换热管的换热效果。本申请针对性地设计换热管内表面的微小槽道,通过对槽道结构的优化设计,增强了其毛细力,提高蒸发换热管的换热效果。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换热管领域,尤其是一种蒸发换热管。
背景技术
蒸发器主要有两种:满液式蒸发器与干式蒸发器。满液式蒸发器中,换热管完全浸没在制冷剂液体中,制冷剂可与换热管的壁面充分接触;干式蒸发器由于管内制冷剂受到流型的限制,制冷剂不能与换热管的壁面充分接触,其换热能力只有满液式蒸发器的一半左右。具体而言,干式蒸发器的工作方式:换热管内流过氟利昂等低温工质,同时与管外的热流体进行热交换发生相变而形成蒸汽。即,入口为液体,出口为蒸汽。其相变过程中存在气相、液相和气液交界面,界面间存在两相质量、动量和能量交换。由于气相可压缩,所以界面容易变形,于是,在流动过程中构成不同的界面组合,即流型转变。对于换热管水平布置的卧式干式蒸发器,管内的流型包括:泡状流、塞状流、层状流、波状流、块状流和环状流。这些流型中部分流动状态是:在重力作用下,液体在换热管的下部,上部为气态,如层状流、波状流和塞状流等。这种情况下,只有部分传热面积与液态制冷剂相接触产生相变,而另外一部分传热面积只与气相接触而不发生相变。目前干式蒸发器中采用的强化换热管为内螺纹管,即,换热管内壁面上设置多条螺旋状槽道。
中国专利CN85103367A公开的技术为:换热管内表面设置许多条螺旋沟纹,各螺旋沟螺旋沟纹之间的螺脊截面的形状为三角形或者梯形,因而螺旋沟纹的截面形状相应为三角形或者梯形。
中国专利CN2539948Y公开的技术为:内表面制有多条螺纹齿,该齿型横断面为三角形,相邻螺纹齿间的螺纹沟槽呈梯形;沿齿顶上开有规则间距的切断脊式小沟槽,因而称为断续齿内螺纹管。
以上专利的发明者都强调了内表面的螺旋沟槽起到了扰动元作用,可以对流体的流动进行扰动,破坏了单相流体的边界层,强化了对流换热提高了换热系数。不过,仍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发明内容
发明人经过大量的实验和研究分析认为:换热管内表面的微细沟槽还可以起到吸液芯的作用。根据流体力学,微细沟槽可以产生毛细力压头,该压头可以克服重力作用,将换热管底部的液体输送到液面以上,湿润原来仅与气相接触的面积,增加了制冷剂与换热面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换热效率。毛细压头的大小决定了输送液体的多少,而毛细压头大小除了与液体和壁面材料的性质有关外,还受到了毛细槽道的几何形状的影响。毛细槽道的最大毛细压头如下式表示:
其中:
ΔPmax----最大毛细压头;
σ---表面张力;
rc---有效毛细半径。
式(1)中的有效毛细半径与微细毛细槽道几何形状有关。目前,常规换热管内的螺旋槽道多为开口大底边小的梯形状,其毛细作用十分有限,输送液体的能力受到很大限制。同时,由于加工条件限制,目前换热管内的槽道均呈螺旋状,将液体输送到一定垂直高度时,液体沿槽道的流动距离较长,影响了液体的向上输运,减少了管内上部壁面的得液量,导致换热管内上部壁面的出现较为严重的干涸现象,不利于换热管的换热性能提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恒辉节能技术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山东恒辉节能技术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93763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