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汇流排有效
申请号: | 202121888960.8 | 申请日: | 2021-08-12 |
公开(公告)号: | CN216085219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8 |
发明(设计)人: | 郑琳;孙世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兰钧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50/503 | 分类号: | H01M50/503;H01M50/505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宏宇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3 | 代理人: | 周宇 |
地址: | 201400 上海市奉***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汇流 | ||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型汇流排,涉及汇流排技术领域。该新型汇流排用于与电芯的极柱电连接,其包括汇流排本体,汇流排本体的一侧板面上设置有凸台,凸台远离汇流排本体的一侧设置有接触面,接触面用于与极柱远离电芯的一侧的连接面接触并电连接,能够降低电气间隙失效风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汇流排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新型汇流排。
背景技术
电芯指单个含有正、负极的电化学电芯,一般不直接使用,区别于含有保护电路和外壳的电池,电芯是充电电池中的蓄电部分,电芯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充电电池的质量。
现有的方案对于电芯极柱很低的情况下(如极柱高1mm以内),则汇流排和极柱的接触面与电芯顶盖的距离就比较近,汇流排的局部地方甚至低于极柱高度,在电芯顶盖绝缘失效的情况下,很可能引起正负极柱的汇流排同时接触电芯顶盖或由于汇流排与电芯顶盖间隙小而引起拉弧现象,加剧了电气间隙失效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包括,例如,提供了一种新型汇流排,其能够降低电气间隙失效风险。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这样实现: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型汇流排,用于与电芯的极柱电连接,其包括汇流排本体,所述汇流排本体的一侧板面上设置有凸台,所述凸台远离所述汇流排本体的一侧设置有接触面,所述接触面用于与所述极柱远离所述电芯的一侧的连接面接触并电连接。
可选的,所述凸台和所述极柱的中心线相重合,所述接触面的面积小于所述连接面的面积。
可选的,所述汇流排本体上沿所述凸台的中心线贯穿开设有通孔。
可选的,所述接触面为圆形。
可选的,所述接触面为方形。
可选的,所述汇流排本体包括第一极板和第二极板,所述第一极板和所述第二极板相连接;
所述第一极板和所述第二极板上均设置有所述凸台,两个所述凸台分别用于与相邻电芯的极柱电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一极板上的所述凸台用于与一个电芯的正极柱电连接,所述第二极板上的所述凸台用于与相邻的另一个电芯的负极柱电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一极板和所述第二极板的边缘设置有圆角。
可选的,所述第一极板和所述第二极板之间连接有缓冲部,所述缓冲部用于产生拉伸形变。
可选的,所述缓冲部为拱形缓冲部,所述拱形缓冲部朝远离所述凸台侧拱起。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型汇流排的有益效果包括,例如:通过在汇流排本体的一侧板面上设置凸台,并使凸台远离汇流排本体的接触面与极柱远离电芯的连接面相接触并进行电连接,从而使得汇流排本体的板面与电芯顶盖之间的距离变为:凸台的高度+极柱的高度,进而不易出现正负极柱的汇流排同时接触电芯顶盖或由于汇流排与电芯顶盖间隙太小而引起拉弧现象,降低了电气间隙失效风险。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汇流排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用于展示汇流排本体与极柱之间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兰钧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兰钧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88896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具有自动排灰结构的制动鼓
- 下一篇:一种袋式除尘器高效喷吹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