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生物质气化炉的排渣冷却一体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21885901.5 | 申请日: | 2021-08-12 |
公开(公告)号: | CN217868736U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22 |
发明(设计)人: | 陈金永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市怡辰宏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J3/72 | 分类号: | C10J3/72;C10J3/00 |
代理公司: | 成都顶峰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4 | 代理人: | 杨俊华 |
地址: | 528000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物 气化 冷却 一体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用于生物质气化炉的排渣冷却一体装置,炉体内膛底部设置具有炉排冷却水道的水冷炉排,同时冷却炉排和炉排上堆积的高温残渣,防止高温残渣排出后对周围环境、操作人员人身职业健康等存在安全隐患;动力机构推动推渣机构沿炉排上表面滑动,破焦钢片高度小于等于炉排顶面至左集水管和右集水管顶面之间距离,将残渣和焦块从左集水管顶面之上推出,彻底清除残渣和焦块;并在推渣机构内也设置推渣冷却水道构成水冷推渣机构,防止推渣机构和破焦钢片被高温磨损,对生物质气化炉内残渣进行冷却,并将炉排上积聚的灰渣和焦块进行破碎后排出,降低维修更换频率,提高生产效率,节约生产成本投入,延长使用寿命,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新能源设备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生物质气化炉的排渣冷却一体装置。
背景技术
生物质气化炉需要在高温环境条件下通过气化剂将生物质热解气化转变为可燃性气体,生物质原料通常由生物质气化炉顶部输送进入炉体内膛,空气从炉体内膛底部的炉排间隙进入炉体内膛内作为气化剂,生物质热解气化后余留的灰渣和焦块堆积在炉排上方,阻碍空气进入气化炉炉膛内部,影响气化炉工作效果,需要定期排出;而由于生物质气化炉是高温条件下工作,其残渣相应也是高温产物,直接排出对周围环境、操作人员人身职业健康等都存在安全隐患,需要对其进行冷却降温后再排出;同时由于高温残渣中的大量木焦油和木醋液等次生产物附着积聚在炉排上构成了焦块,导致残渣清理排出操作困难,需要对焦块进行破碎后才能排出,现有技术中的排渣结构清理排出效果不好,并且由于高温腐蚀严重,使用寿命短,维修更换频繁,影响生产效率,生产成本投入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对生物质气化炉内炉排和残渣进行冷却,并将炉排上积聚的灰渣和焦块进行破碎后排出,使用寿命长,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生物质气化炉的排渣冷却一体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生物质气化炉的排渣冷却一体装置,包括有炉体,炉体内膛底部设置有炉排;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推渣机构、破焦机构和动力机构;
推渣机构滑动设置于炉排上方,推渣机构能够沿炉排上表面从炉体一侧移动到另一侧;
破焦机构固定设置于推渣机构前端,破焦机构能够随推渣机构的滑动而使得焦块破碎;
动力机构连接至推渣机构,并能够推动推渣机构沿炉排上表面从炉体一侧移动到另一侧;
炉排设置有炉排冷却水道,构成水冷炉排;
炉体一侧侧壁下部设置有出渣口,炉体相对于出渣口的另一侧侧壁下部设置有推渣口。
所述炉排包括有若干并排设置的排条,若干排条之间空间构成若干进气口,破焦机构设置有破焦钢片,并能够通过破焦钢片伸入每个进气口。
所述炉排包括有固定设置于炉体两侧侧壁下方的左集水管和右集水管,炉排的每根排条均为一段水管,每根排条两端均连通至左集水管和右集水管,构成炉排冷却水道;左集水管的端部设置有炉排冷却进水口,右集水管的端部设置炉排冷却出水口。
每根所述排条两端分别通过炉排弯头连通至左集水管和右集水管,使得所有排条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大于左集水管和右集水管的上表面高度。
所述推渣机构设置有推渣冷却水道,构成水冷推渣机构。
所述左集水管与炉体左侧壁底端之间设置有一段间隔距离,构成出渣口;右集水管与炉体右侧壁底端之间设置有一段间隔距离,构成推渣口;推渣机构前端设置于炉排上方,推渣机构后端穿过推渣口后连接至动力机构。
所述动力机构为伸缩式动力机构,动力机构的伸缩端固定连接在推渣机构后端的边框上,推渣冷却水道沿着推渣机构的其他三条边框延伸分布,构成具有横置U形结构的推渣冷却水道,推渣冷却水道一端连接有推渣冷却出水口,另一端连接有推渣冷却进水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市怡辰宏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佛山市怡辰宏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88590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