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往复泵液力端的流速检测布局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2121866675.6 | 申请日: | 2021-08-10 |
| 公开(公告)号: | CN215370201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31 |
| 发明(设计)人: | 陈明海;苟廷军;陈英峰;葛溪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合力机泵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4B51/00 | 分类号: | F04B51/00;F04B53/10;F04B9/103;F04B9/109 |
| 代理公司: | 宁波中致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322 | 代理人: | 张圆;黄挺 |
| 地址: | 315100 浙江省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往复泵 液力端 流速 检测 布局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往复泵液力端的流速检测布局结构,往复泵液力端包括泵体(1)、函体(2)、柱塞(3)、吸入阀(4)、排出阀(5)、进液管汇(6)和出液管汇(7),所述泵体(1)的外壁上与排出阀(5)阀腔相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一超声波流量传感器(8);所述进液管汇(6)的外管壁上设有第二超声波流量传感器(9);所述往复泵的缸数为单缸、双缸、三缸、五缸或七缸,所述第一超声波流量传感器(8)的设置数目与往复泵的缸数相同。本实用新型具有在往复泵运行过程中可对排出阀阀腔流速进行实时检测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往复泵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往复泵液力端的流速检测布局结构。
背景技术
往复泵液力端的流速可以直观反映出泵体内部的工作情况,目前的流速检测普遍不会单独对其设置检测仪器,而是通过进液量或排液量的多少粗略估算往复泵液力端流速,由于泵体背部工况较为复杂,这种计算方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偏差,进而无法及时发现泵体内部的真实流速,但是在液力端的哪些部位设置什么样的检测仪器来对往复泵液力端的流速进行检测仍是行业内一大棘手的问题,目前也没有规范、完整的指导书籍或手册可供借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往复泵液力端的流速检测布局结构。本实用新型具有在往复泵运行过程中可对排出阀阀腔流速进行实时检测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往复泵液力端的流速检测布局结构,往复泵液力端包括泵体、函体、柱塞、吸入阀、排出阀、进液管汇和出液管汇,所述泵体的外壁上与排出阀阀腔相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一超声波流量传感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通过在泵体的外壁上与排出阀阀腔相对应的位置设置超声波流量传感器来测量排出阀的阀腔流速,可以对阀腔流速进行实时监控,监控流速与允许流速进行对比排除,实现提前预警维护和超限停机的目的。
前述的一种往复泵液力端的流速检测布局结构中,所述进液管汇的外管壁上设有第二超声波流量传感器。
前述的一种往复泵液力端的流速检测布局结构中,所述往复泵的缸数为单缸、双缸、三缸、五缸或七缸,所述第一超声波流量传感器的设置数目与往复泵的缸数相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所在的往复泵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结构所在的往复泵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在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泵体,2-函体,3-柱塞,4-吸入阀,5-排出阀,6-进液管汇,7-出液管汇,8-第一超声波流量传感器,9-第二超声波流量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限制的依据。
实施例:一种往复泵液力端的流速检测布局结构,结构如图1至图3所示,往复泵液力端包括泵体1、函体2、柱塞3、吸入阀4、排出阀5、进液管汇6和出液管汇7,所述泵体1的外壁上与排出阀5阀腔相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一超声波流量传感器8,第一超声波流量传感器8连接往复泵的控制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还需要借助阀腔流速截面软件,由于泵体1内部流体分析不可能人为经验判断,排出阀5的阀腔外部布置第一超声波流量传感器8,通过阀腔流速截面软件核算启闭阀线流速,通过流量对应时间长短与流速的关系,不同取点对阀线流速、阀腔流速进行实时监控;监控流速与允许流速进行对比排除,实现提前预警维护和超限停机。
作为优选,往复泵的缸数为三缸,所述第一超声波流量传感器8的设置数目与往复泵的缸数相同,为三个,分别位于各缸排出阀5阀腔对应的泵体1外壁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合力机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合力机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86667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