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回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21751930.2 | 申请日: | 2021-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216957065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2 |
发明(设计)人: | 钟金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黑蚂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7F7/06 | 分类号: | G07F7/06;G07C9/00;G07F9/02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南锋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28 | 代理人: | 张鹏 |
地址: | 518063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粤海***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回收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回收装置,包括:箱体,箱体前侧从上至下依次设有手机仓门、织物投递门和织物回收门;设置于箱体内上方的手机回收仓,包括设置于所述箱体前侧的所述手机仓门,所述手机回收仓至少为两个,呈规律设置于所述箱体上;设置于箱体内下方的织物回收仓,分别连通所述织物投递门和所述织物回收门,所述织物回收仓内底端设置有底板,所述底板底端设置有重量感应器,所述织物回收仓前侧设有织物回收门;控制器。通过限定回收手机和织物,同时在箱体上进行合理布局,将手机回收仓设置在上方,而将织物回收仓设置在下方,从而满足回收时所面临的回收产品种类和数量,同时防止织物回收仓设置在上方时过重而挤压下方空间的问题产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回收技术领域,特别指一种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人们对环保问题的日益重视,回收技术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衣物回收箱及手机回收站等回收装置进行回收。但是,无论是衣物回收箱还是手机回收站,都只能单一地解决某一类产品的回收问题,无法同时兼容衣物回收和手机回收。
基于此,公开号为CN208150216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说明书公开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回收箱,其称重电子秤能够称量旧衣服和废电子产品重量,并将信息反馈给处理器,处理器通过无线通信模块将信息发送给收料员的智能手机上,收料员通过回收箱的编号去收取旧衣服或废电子产品。在主箱体左右侧设置能够插放废灯,主箱体左右侧还设置有废水银体温计、废水银温度计的收料盒及废电池收料盒。主箱体顶面设置太阳能光伏板,用于对充电电池充电。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现有的回收箱或回收站只能单一地解决某一类产品的回收问题。但是,因为目前消费品回收领域绝大部分面向手机等电子设备和织物,而水银体温计和废电池因为新品销售变少,而导致回收需求更少,因此上述智能回收箱反而更为复杂,无法最大效能地满足现有回收技术需要。而且电子设备在投入箱内时容易因为落差过大而导致二次损坏。
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回收装置,用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布局合理、制造简单的回收装置。
技术方案:一种回收装置,包括:
箱体,所述箱体前侧从上至下依次设有手机仓门、织物投递门和织物回收门;
设置于箱体内上方的手机回收仓,包括设置于所述箱体前侧的所述手机仓门,所述手机回收仓至少为两个,呈规律设置于所述箱体上;
设置于箱体内下方的织物回收仓,分别连通所述织物投递门和所述织物回收门,所述织物回收仓内底端设置有底板,所述底板底端设置有重量感应器,所述织物回收仓前侧设有织物回收门;
控制器,用以接收所述重量感应器所探测的重量信息并和云端和 /或终端通信。
进一步地,各所述手机仓门上分别设有用以锁住所述手机仓门的第一电子锁,所述控制器用以控制所述第一电子锁的开关。
进一步地,所述织物投递门上设有用以锁住所述织物投递门的第二电子锁,所述控制器用以控制所述第二电子锁的开关。
进一步地,所述织物投递门被设置为仅能朝向所述织物回收仓内侧方向转动打开。
进一步地,所述织物回收门上设有用以锁住所述织物回收门的第三电子锁,所述控制器用以控制所述第三电子锁的开关。
进一步地,所述手机回收仓一侧还设有控制仓,所述控制仓设有可向外转动打开的柜门,所述柜门设于所述箱体前侧,所述柜门内侧设有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为安卓终端,包括一显示屏,所述显示屏设置于所述柜门外侧。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器还包括扬声器,所述扬声器设置于所述柜门上,所述柜门上设有用以供声音传播的播音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黑蚂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黑蚂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75193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微动式椎弓根螺钉
- 下一篇:一种计算机视觉跨物理网络数据传输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