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轨道式隧道持续排水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121720496.1 | 申请日: | 2021-07-27 |
| 公开(公告)号: | CN215444139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07 |
| 发明(设计)人: | 陈彬;赵风岭;齐辉;郭晓峰;周鹤;宋珲;晋永贵;范玥辉;唐鹏虎;李金权;贾超;张盾;齐立宏;李晓亮;贡俊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21F16/02 | 分类号: | E21F16/02;E21F17/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壹川鸣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765 | 代理人: | 孙丽朋 |
| 地址: | 100860***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轨道 隧道 持续 排水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轨道式隧道持续排水装置,包括支撑主体,所述支撑主体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中部转动连接有排水轮,所述排水轮的前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二从动带轮,所述支撑主体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有传动外壳,所述传动外壳的上部转动连接有第一转动轴,所述第一转动轴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从动带轮,所述第一从动带轮与第二从动带轮之间设置有第二传动带。本实用新型中,设置了支撑架、第二从动带轮、排水轮、第一传动带、第二传动带、第一从动带轮、电动机、主动齿轮、从动齿轮、主动带轮、安装转轴、除沙轮,通过将管内的泥沙排出,达到排水效果良好,使用方便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排水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轨道式隧道持续排水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技术的发展,隧道的建设也越发普遍,在建设隧道时,需要进行设置防排水结构,防止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下水流路径的改变,加上地表水下渗的不断深入,最终导致隧道结构背后聚集大量水体,一旦水压超过结构承受范围(或者因工程质量缺陷),隧道洞内大量渗漏水的情况,产生安全隐患,因此需要用到排水装置进行排水。
现有的技术中,虽然可以一定程度上将水分排出,但是由于管道式的设计,导致在排水的过程中,管道内部容易出现泥沙颗粒堵塞管道,特别是最终汇集的排水管道内,过多的泥沙仅靠水流的冲击无法很好的达到排水良好的目的,使用起来不够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轨道式隧道持续排水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轨道式隧道持续排水装置,包括支撑主体,所述支撑主体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中部转动连接有排水轮,所述排水轮的前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二从动带轮,所述支撑主体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有传动外壳,所述传动外壳的上部转动连接有第一转动轴,所述第一转动轴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从动带轮,所述第一从动带轮与第二从动带轮之间设置有第二传动带;
所述支撑主体的下部转动连接有安装转轴,所述安装转轴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除沙轮,所述传动外壳的右侧面设置有电动机,所述电动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主动齿轮,所述传动外壳的内部且位于第一转动轴的下方转动连接有第二转动轴,所述第二转动轴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从动齿轮,所述第二转动轴的外表面且位于从动齿轮的前方固定连接有主动带轮,所述主动带轮与第一从动带轮之间设置有第一传动带。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安装转轴从传动外壳的右侧壁穿过,且与电动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相互啮合,所述主动齿轮位于第二转动轴的正下方。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第二传动带从支撑主体、传动外壳穿过,所述第一传动带位于传动外壳的内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第一从动带轮位于主动带轮的正上方,所述第二传动带位于支撑架的前方。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除沙轮位于安装转轴的中部,所述排水轮位于除沙轮的后方。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第二从动带轮与第一从动带轮处于同一水平面内,所述支撑架位于安装转轴的上方。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传动外壳位于支撑主体的右侧面的中部,所述电动机位于传动外壳右侧面的中部。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72049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