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的窑灰入窑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21668581.8 | 申请日: | 2021-07-21 |
公开(公告)号: | CN215572052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18 |
发明(设计)人: | 钱景春;姜雨生;李继荣;张作顺;杨彩云;陶能烨;王阳;张大龙;秦二兰;李岳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金隅红树林环保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27B7/00 | 分类号: | F27B7/00;F27B7/32;F27B7/20;F27D13/00;C04B7/43 |
代理公司: | 北京知呱呱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77 | 代理人: | 胡乐 |
地址: | 102299 北京市昌平区科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泥 协同 处置 固体废物 窑灰入窑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的窑灰入窑系统,包括余热锅炉、增湿塔、布袋除尘器、输送设备、原料磨、入窑提升机和中间仓,余热锅炉、增湿塔的窑灰出口与原料磨的物料入口通过输送设备工序连接,布袋除尘器的窑灰出口与入窑提升机及中间仓的物料入口通过输送设备工序连接,中间仓的物料出口与分解炉的物料入口连通。局部改变水泥工艺,使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效率更高,有效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将水泥窑况影响降到最低。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固体废物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的窑灰入窑系统。
背景技术
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就是通过高温焚烧及水泥熟料矿物化高温烧结过程实现固体废物毒性特性分解、降解、消除、惰性化、稳定化等目的废物处置技术手段。协同处置技术实质就是依托水泥窑和水泥工艺来完成废物的最终处置,生产水泥和处置固体废物有机结合。从处置废物角度看,怎样充分利用水泥窑、水泥工艺的技术及设备来满足焚烧固体废物、降低污染物排放是个很深层次的问题。
新型干法水泥回转窑生产硅酸盐类水泥熟料时,回转窑、分解炉、预热器随气流从窑尾排出的粉尘,以及原料磨粉磨过程中收集下来的粉尘,经收尘设备收集所得的干燥粉末,称为回转窑窑灰(简称窑灰)。它是一种灰黄色或灰褐色的粉末,吸湿性很强。一般在煅烧水泥时采用入窑方式,作为原料组分均匀地掺入水泥原料中,最终烧制硅酸盐水泥熟料。
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行业,大部分都是在水泥工艺基础上通过技改完成的,原来的水泥工艺设计路线,窑灰的收集点主要分为几个主要点,窑尾预热器烟气经过窑尾锅炉收集下来的一部分,增湿塔收集收集的一部分,大部分是通过窑尾袋收尘收集下来的。通过各个点的收集最终汇入入库提升机,进入生料均化库进行均化和贮存,然后通过通过入窑提升机重新入窑。不同部位的窑灰化学成分不尽相同,且窑灰中碱含量、氯离子、硫含量、重金属含量都比较高,最终与生料混合一起入窑。
水泥厂主要的窑灰收集分为三块,窑尾锅炉收集下来的窑灰、增湿塔收集下来的窑灰以及窑尾袋收尘收集下来的窑灰,通过输送汇集入生料均化库。窑尾锅炉收集下来的窑灰和增湿塔收集下来的窑灰主要是窑尾预热器烟气中携带的烟尘,其中含部分CaO,约占20-30%;窑尾袋收尘收集下来的窑灰主要是原料粉磨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及烟气中携带的微细烟尘,主要成分是CaCO3, CaO含量很低。
当生料磨(原料磨、原料球磨机)停止运行后,入窑生料配料也就无法调整了,随着均化库的离析和窑灰不断入库的作用,入窑氧化钙指标会越来越高,入窑物料pH值越来越高,窑煅烧越来越困难,熟料中游离氧化钙会超标。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过程中,会更加突出这一矛盾。遇到此种情况时,一般会选择停止处置废物,这就间接的影响废物处置效率;同时氧化钙的脱硫作用没有充分发掘,往往造成烟气排放过程中SO2指标超标,间接造成环境污染。
局部改变水泥工艺,从而使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效率更高,污染物排放降到更低,将水泥窑况影响降到最低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的窑灰入窑系统,以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的窑灰入窑系统,包括产生第一类窑灰的余热锅炉、产生第二类窑灰的增湿塔、产生第三类窑灰的布袋除尘器、输送设备、原料磨、入窑提升机和设置在回转窑预热器系统内的中间仓,所述余热锅炉、增湿塔的窑灰出口与所述原料磨的物料入口通过所述输送设备工序连接,所述布袋除尘器的窑灰出口与所述入窑提升机及中间仓的物料入口通过所述输送设备工序连接,所述中间仓的物料出口与回转窑余热系统的分解炉的物料入口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输送设备为空气斜槽、螺旋输送机、斗式提升机或者外部设置的工程移动设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金隅红树林环保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北京金隅红树林环保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66858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地质测量用取样装置
- 下一篇:一种门窗窗边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