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热风自粘的丝包线有效
| 申请号: | 202121660806.5 | 申请日: | 2021-07-20 |
| 公开(公告)号: | CN215417596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04 |
| 发明(设计)人: | 黄德贻;梁鹏;杨晓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市维汉电线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B7/17 | 分类号: | H01B7/17;H01B7/00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创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67 | 代理人: | 秦伟华 |
| 地址: | 519000 广东省珠海市唐家湾镇金鼎科***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热风 丝包线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热风自粘的丝包线,包线丝的外部包覆有外结构层,第一层聚乙烯网层的外部缠绕有包线丝,第一层聚乙烯网层的内部设置有至少一根内导线,内导线和第一层聚乙烯网层之间设置有多根呈环形分布的外热熔丝线,内热熔丝线的外部包覆有第二层聚乙烯网层,所述内热熔丝线的内部设置有第三层聚乙烯网层,所述导线的外部包覆有内结构层,所述内结构层位于第三层聚乙烯网层和导线之间。内热熔丝线和外热熔丝线受热后软化为熔融状热熔胶,熔融状热熔胶受到挤压后穿透聚乙烯网层,形成以聚乙烯网层为骨架的热熔胶层,热熔胶填充空隙并增加相邻结构层之间的黏性,提高丝包线的整体化性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丝包线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热风自粘的丝包线。
背景技术
丝包线是用天然丝或玻璃丝作绝缘包层的导线。因与棉纱线作绝缘层的纱包线相区别而得名。通常由人造玻璃丝缠裹在导线上而成,若在有机硅树脂中浸渍后耐温可达453K,具有绝缘性能好,机械强度高等特点,多用于精密电器设备中,热风自粘是在绕线过程中通过把热风喷射在线上而达到自粘的效果,绕组处热风的温度通常介于140℃-230℃之间,具体取决于线径、绕线速度及绕组的形状与大小,此方法适用于大部分的应用,特别对于细线有较高的成本效率,推荐线径为0.01至0.14毫米(58-35AWG),将热风自粘技术与丝包线相结合可制造一种整体化性能更强的丝包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风自粘的丝包线,以聚乙烯网层为骨架当做热熔胶层,热熔胶填充空隙并增加相邻结构层之间的黏性,提高丝包线的整体化性能,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热风自粘的丝包线,包括包线丝、第一层聚乙烯网层、外热熔丝线、内导线和外结构层,所述包线丝的外部包覆有外结构层,所述第一层聚乙烯网层的外部缠绕有包线丝,所述第一层聚乙烯网层的内部设置有至少一根内导线,所述内导线和第一层聚乙烯网层之间设置有多根呈环形分布的外热熔丝线;
所述内导线包括第二层聚乙烯网层、内热熔丝线、第三层聚乙烯网层、内结构层和导线,所述内热熔丝线的外部包覆有第二层聚乙烯网层,所述内热熔丝线的内部设置有第三层聚乙烯网层,所述导线的外部包覆有内结构层,所述内结构层位于第三层聚乙烯网层和导线之间。
优选的,所述包线丝为天然丝、玻璃丝中的一种。
优选的,所述第一层聚乙烯网层的内部设置有三根内导线。
优选的,所述外结构层和内结构层均为聚氯乙烯、聚乙烯或聚全氟乙丙烯中任意一种材料制成的结构层。
优选的,所述内结构层和导线之间设置有电磁屏蔽层,电磁屏蔽层由铜网构成。
优选的,所述第一层聚乙烯网层、第二层聚乙烯网层和第三层聚乙烯网层均为玻璃纤维构成的网状结构层。
优选的,所述第一层聚乙烯网层、第二层聚乙烯网层和第三层聚乙烯网层均为设置有多个微型通孔的交联聚乙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的热风自粘的丝包线,通过第二层聚乙烯网层、内热熔丝线和第三层聚乙烯网层构成导线外部的热熔层,该热熔层和第一层聚乙烯网层、外热熔丝线构成导线外部的第二层热熔层,采用双层热熔层来缩减导线和包线丝之间的间隙、包线丝和外结构层之间的间隙,以及相邻导线之间的间隙,其中,内热熔丝线和外热熔丝线受热后软化为熔融状热熔胶,熔融状热熔胶受到挤压后穿透聚乙烯网层,形成以聚乙烯网层为骨架的热熔胶层,热熔胶填充空隙并增加相邻结构层之间的黏性,提高丝包线的整体化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未包覆外结构层的状态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内导线连接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市维汉电线有限公司,未经珠海市维汉电线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66080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