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风道结构、送风系统及空调器有效
| 申请号: | 202121642460.6 | 申请日: | 2021-07-19 |
| 公开(公告)号: | CN215765425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08 |
| 发明(设计)人: | 刘加春;于宗伟;左小明;叶润泽;张冠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4F1/0022 | 分类号: | F24F1/0022;F24F13/02;F24F13/24;F24F13/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细软智谷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471 | 代理人: | 鲍亚平 |
| 地址: | 519000***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风道 结构 送风 系统 空调器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风道结构、送风系统及空调器,涉及空调技术领域,解决了换热器迎风面风速大,风速不均,导致换热器与气流换热效率低的的技术问题。该风道结构包括位于送风装置和换热器之间的风道,风道内设置有均流装置,均流装置上存在有大小相同和/或不同的均流孔,均流装置为非平面结构,且均流装置的壁面能引导流向其的部分气流发生发射并与均流装置进风侧的部分气流碰撞,且碰撞后的气流能由均流孔流出。本实用新型均流装置为非平面结构,其壁面能够引导流向其的气流部分发生反射,反射气流与进风侧的部分气流碰撞融合,使气流降速、增大静压;均流装置上大小相同和/或不同的均流孔能够在气流流过后均匀风速,从而提高换热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风道结构、送风系统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现有空调送风系统包括离心风机、风道和换热器,由离心风机流出的风经风道吹向换热器并与换热器进行热交换,之后被输送至外界环境中提供压力、风量及温度符合要求的送风气流。
本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1、现有空调器送风系统中,如飞机内空调器送风系统,换热器迎风面风速较大,气流容易带走换热器表面的冷凝水,导致送风带水;且气流通过换热器的时间短,换热不充分,导致换热效率低。现有技术中为了减少风速,不得不加大风道流程,造成机组外形尺寸大、质量重。
2、现有空调器送风系统中,如飞机内空调器送风系统,换热器迎风面的风速分布不均,由于离心风机的离心力作用,通常会导致换热器迎风面的中上部风速大,下部风速小,风速过大导致换热不充分,风速过小导致换热能力发挥不出来。综合而言,风速不均导致换热量减少,换热效率降低。现有技术中为了均匀风速,同样采取加大风道流程的方式,造成机组外形尺寸大、质量重。
3、离心风机与风道硬连接,气流经过风道内时,噪音较大,隔振降噪效果差,影响机组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道结构、送风系统及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换热器迎风面风速大,风速不均,导致换热器与气流换热效率低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风道结构,包括位于送风装置和换热器之间的风道,所述风道内设置有均流装置,其中:
所述均流装置上存在有大小相同和/或不同的均流孔,所述均流装置为非平面结构,且所述均流装置的壁面能引导流向其的部分气流发生发射并与所述均流装置进风侧的部分气流碰撞,且碰撞后的气流能由所述均流孔流出。
优选的,所述均流装置为罩体结构,且所述罩体结构的凹侧朝向所述风道的进风侧布置。
优选的,所述均流装置为罩体结构,所述罩体结构包括中面和侧面,其中:
所述均流孔设置于所述中面和/或所述侧面上,所述中面垂直于送风方向布置,所有侧面均连接于所述中面的边侧,且所有所述侧面朝向所述风道的进风侧方向弯折并与所述风道的侧壁连接。
优选的,所述均流装置上,对应风速大位置处的所述均流孔的孔径小于对应风速小位置处的所述均流孔的孔径;
和/或,所述均流装置上,对应风速大位置处的孔隙率小于对应风速小位置处的孔隙率。
优选的,所述均流孔为翻边孔,所述翻边孔具有圆弧段和直线段,其中:
所述圆弧段与所述均流装置的壁面连接并朝向出风侧弯曲,所述直线段连接于所述圆弧段的出风端并沿送风方向延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64246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