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重管有效
申请号: | 202121638377.1 | 申请日: | 2021-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215907766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25 |
发明(设计)人: | 徐梓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万晓跃 |
主分类号: | E21B7/06 | 分类号: | E21B7/06;E21B17/20;E21B21/1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刘金凤;赵燕力 |
地址: | 100028 北京市朝阳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重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重管,其包括内管柱和外管柱,内管柱的下端连接有导向装置,导向装置的下端连接有钻头,导向装置能够驱动钻头偏转预设角度,内管柱的内部设有用于钻井循环介质流通的贯通流道;柔性外管柱套设于内管柱的外部,且柔性外管柱与内管柱之间形成有用于钻井循环介质流通的环形空间,导向装置的上部或内管柱的下部与柔性外管柱的下部相铰接。本实用新型的双重管,在旋转的条件下,能通过导向装置驱动钻头按预设方向偏转预设角度,以改变井眼轨迹,从而实现短造斜率;通过设置柔性外管柱能够很好的承担轴向压力,以向导向装置传递用于驱动钻头旋转的扭矩,从而实现具有一定井眼延伸长度的导向钻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钻探技术和油气开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重管。
背景技术
对地下物质资源和空间资源进行探、开发需要大量应用钻井技术。现有的导向钻井技术主要有井下马达导向钻井技术和旋转导向钻井技术。上述技术可达到的最大造斜率一般不超过15°/30米,均无法实现钻井可控轨迹短半径导向钻井或在已有的短半径井段的井底端继续进行导向钻井。现有技术中还存在诸多无法有效控制井眼轨迹的径向或短半径钻井技术,此类技术对地下资源开发利用效果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具有一定井眼延伸长度的导向钻井的双重管。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重管,其包括:
内管柱,其下端连接有导向装置,所述导向装置的下端连接有钻头,所述导向装置能够驱动所述钻头偏转预设角度,所述内管柱的内部设有用于钻井循环介质流通的贯通流道;
柔性外管柱,其套设于所述内管柱的外部,且所述柔性外管柱与所述内管柱之间形成有用于所述钻井循环介质流通的环形空间,所述导向装置的上部或所述内管柱的下部与所述柔性外管柱的下部对应位置相铰接。
如上所述的双重管,其中,所述柔性外管柱包括多个由上至下依次铰接的外连接短节,相邻的两所述外连接短节之间通过外铰接结构相接,位于最下方的所述外连接短节与所述导向装置相接。
如上所述的双重管,其中,所述柔性外管柱与所述内管柱之间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扶正装置。
如上所述的双重管,其中,所述扶正装置为扶正轴承或者滚轮扶正器。
如上所述的双重管,其中,每一所述外连接短节与所述内管柱之间均设有所述扶正装置。
如上所述的双重管,其中,所述内管柱为承压软管或者刚性管柱。
如上所述的双重管,其中,所述内管柱与所述柔性外管柱之间连接有悬挂装置,且所述悬挂装置位于所述内管柱的上部。
如上所述的双重管,其中,所述导向装置通过跨接线与井口控制端点连接。
如上所述的双重管,其中,所述导向装置包括由内至外依次套设的传动轴、承载本体和套筒,所述套筒的上端与所述柔性外管柱的下端铰接,所述承载本体的上端与所述内管柱的下端连接,所述传动轴的下端与所述钻头相接,所述传动轴与所述承载本体之间设置有环形活动空间,所述环形活动空间内设有偏转机构,所述偏转机构能驱动所述传动轴与所述承载本体相对运动。
如上所述的双重管,其中,所述套筒的上部与所述承载本体之间通过第一铰接结构相接,所述偏转机构包括至少三组沿所述承载本体的下部周向间隔设置的驱动液压缸,所述驱动液压缸包括设置于所述承载本体的外壁中的活塞结构容置腔和设置于所述活塞结构容置腔内的驱动活塞结构,所述驱动活塞结构能推动所述传动轴和所述承载本体相对运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万晓跃,未经万晓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63837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