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脱水器自动补水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121603811.2 | 申请日: | 2021-07-15 |
| 公开(公告)号: | CN215634952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25 |
| 发明(设计)人: | 常德雨;王光宁;官长峰;郭永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莱钢永锋钢铁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6J15/14 | 分类号: | F16J15/14;F17D1/13;F17D3/01;F17D5/00 |
| 代理公司: | 山东辰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336 | 代理人: | 张渲 |
| 地址: | 251100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脱水器 自动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脱水器自动补水装置,包括煤气管道,所述煤气管道底部通过脱水管接入的脱水器;还包括蓄水池,所述蓄水池安装位低于煤气管道;且高于脱水器顶面;所述蓄水池底部通过补水管道接入到脱水器的第一室;所述补水管道上安装有开度阀;所述脱水管接入脱水器的第一室。本实用新型的脱水器自动补水装置,采用U型管原理和水压原理实现对脱水器自动补水,脱水器无需加入电子或机械类液位检测,从而避免因为液位检测失灵导致水封击穿事故,另外,本申请采用蓄水池作为定期补水设备,能够对脱水器间隙或连续补水,避免了因脱水器缺水、水封击穿造成的煤气泄漏事故;无需人工高频进行液位观察和手动补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具体涉及一种脱水器自动补水装置,属于煤气脱水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煤气脱水器在煤化工行业和冶金行业中被广泛应用于煤气的输送、储存及混合过程中,用以收集和排出煤气管道中的冷凝水,减轻煤气管网支架的运行承重压力,确保管网及支架在设计的承载工况下运行;同时,保证该脱水器在允许的煤气压力下起到水封的作用,防止煤气意外扩散,致使煤气中毒事件的发生;当前脱水器水封装置,在夏季温度较高的环境下,出现煤气水封内部水分蒸发,如果水位过低,缺水,水封击穿造成的煤气泄漏事故,危及人们安全,因此需要定期对其进行补水作业。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脱水器自动补水装置,在正常使用脱水器的生产过程中,对脱水器水位低的情况下采取及时补水措施,从而杜绝因水位低造成的煤气泄漏而造成的煤气中毒事故。
本实用新型的脱水器自动补水装置,包括煤气管道,所述煤气管道底部通过脱水管接入的脱水器;为了实现脱水器水封的及时补水,本申请增加了蓄水池,利用蓄水池蓄水和蓄水池的水压,自动向脱水器补水,由于蓄水池容量大,脱水器热蒸发小,因此,蓄水池一次蓄水补水,能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无需进行补水;且能够保证脱水器满水封状态;设计时,根据煤气水封设计压力,在脱水器上方加装一蓄水池,连接DN32的管道连接至脱水器第一室,蓄水池的高度可根据水封承受压力计算或直接进行临场测试;在脱水器水位低时,能够根据水位自重自动加水至脱水器第一室,以此类推,逐步将四室加满,实现自动补水效果;其具体结构如下:
还包括蓄水池,所述蓄水池安装位低于煤气管道;且高于脱水器顶面;所述蓄水池底部通过补水管道接入到脱水器的第一室;所述补水管道上安装有开度阀,利用开度阀和补水管道配合,实现对水封的应压补偿;所述脱水管接入脱水器的第一室。
进一步地,所述脱水器的第二至第四室底部密封连通有水位观察管。
进一步地,所述脱水器的第四室顶部设置有外溢管和外溢阀。
进一步地,所述蓄水池为封闭结构或敞开式结构;所述蓄水池上连接有补水管。
再进一步地,所述补水管上安装有浮球式液位阀,利用浮球式液位阀可检测蓄水池液位,从而向蓄水池内定量补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脱水器自动补水装置,采用U型管原理和水压原理实现对脱水器自动补水,脱水器无需加入电子或机械类液位检测,从而避免因为液位检测失灵导致水封击穿事故,另外,本申请采用蓄水池作为定期补水设备,能够对脱水器间隙或连续补水,避免了因脱水器缺水、水封击穿造成的煤气泄漏事故;无需人工高频进行液位观察和手动补水;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员工劳动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脱水器的外溢管和外溢阀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蓄水池的补水管安装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莱钢永锋钢铁有限公司,未经山东莱钢永锋钢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60381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