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改良版脑内穿刺引流管有效
| 申请号: | 202121581859.8 | 申请日: | 2021-07-12 | 
| 公开(公告)号: | CN215995008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1 | 
| 发明(设计)人: | 陈祥慧;张卫东;郑娟;闫剑锋;张哲 | 申请(专利权)人: | 吕梁市人民医院(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吕梁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十一临床医学院) | 
| 主分类号: | A61M1/00 | 分类号: | A61M1/00;A61M25/02 | 
| 代理公司: | 太原申立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4115 | 代理人: | 杜怀宇 | 
| 地址: | 033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改良 版脑内 穿刺 引流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改良版脑内穿刺引流管,包括有前管体、后管体、固定座,前管体与后管体连通并且中部设置有空腔,后管体的端部设置有用以连接引流袋的螺纹段,前管体的头部沿其轴线周向交错分布有多个侧流孔,前管体通过固定座固定在待手术患者头皮上,后管体内侧壁设置有L型导轨,L型导轨上滑动设置有两个滚轮,两个滚轮上架设有密封垫,其中一个滚轮的外侧通过连接板连接有推块,推块的外端延伸至后管体的外部,后管体的侧壁沿其轴线方向设置有横向滑槽,连接板滑动设置在横向滑槽内,连接板上对应横向滑槽设置有密封条,密封条贴合设置在后管体的内表面,后管体有独立注入药品的小壶。本实用新型能解决现有一次性脑内引流管诸多弊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脑出血治疗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改良版脑内穿刺引流管。
背景技术
目前脑出血在临床患病率极高,脑出血治疗中全麻术后留置侧脑室引流管或局部麻醉下血肿腔、侧脑室留置一次性引流管极其普遍。脑内留置引流管,促进陈旧血的排出在治疗脑出血中至关重要。
目前脑室引流管的缺点及不足:
1、现阶段使用的一次性脑内引流管在管腔头部仅仅留置1-2个侧孔,且引流管质地偏硬。随着陈旧血的排出,引流管不处于血肿腔中心位置时会影响血的排出,这时往往需要专科医师根据经验调整引流管位置即将引流管退出皮肤表面一定长度,尽可能保证引流管处于血肿腔的中心位置。随着陈旧血的排出,引流管中心位置发生改变,需多次调整引流管位置。
2、留置引流管后,陈旧血呈凝固状不利于排出。为促进陈旧血更好排出往往需通过引流管给血肿腔内注入尿激酶等药物起到溶解陈旧血的作用。被稀释后的尿激酶通过引流管侧孔或中间的管腔注入血肿腔,但由于侧孔较少,稀释后的尿激酶仅仅可到达一两处陈旧的凝固血周围,减少尿激酶作用于陈旧血的机会,减缓陈旧血的排出。
一次性脑内引流管无特殊与头皮组织固定的装置,引流管留置成功后专科医师常规给予引流管出头皮部位左右两侧缠绕引流管与头皮缝针固定,再给予敷料包扎、头套固定。此类缠绕缝合固定引流管的方法常不稳定,容易导致引流管脱出。敷料包扎及头套的使用导致引流管紧贴头皮,引流管出颅部位易被迫打折,不利于陈旧血的排出。
引流管与引流袋连接,将溶解呈液态的陈旧血流入引流袋中,每日计算引流液总量。引流袋可多次更换,但一半在脑内、一半在脑外的引流管却无法随时更换。
患者颅内压较高时引流液引流速度增快,为防止脑疝形成,需减缓引流液速度,但目前引流装置中无开关瓣,需通过提高引流袋位置或医用胶胶布黏贴折引流管等方式,达到控制引流液速度的目的,此种情况极易引起陈旧血的逆流,加重颅内感染的机率。
目前引流管后管体与引流袋连接管腔部位连接,外用一次性透明膜包裹,外用纱布包裹,以起到防止污染导致颅内感染的作用。
该连接的弊端:
管腔做不到密闭,在操作中容易出现空气或细菌进入脑内,加重颅内感染机会。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缺点和不足,提供一种改良版脑内穿刺引流管,以解决现有的一次性脑内引流管诸多弊端,更好地满足使用的需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吕梁市人民医院(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吕梁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十一临床医学院),未经吕梁市人民医院(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吕梁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十一临床医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58185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