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不等厚管件的壁厚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21520094.7 | 申请日: | 2021-07-06 |
公开(公告)号: | CN215865146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8 |
发明(设计)人: | 李莹娜;孙康;马玉柱;闫彦;张晓胜;李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B21/08 | 分类号: | G01B21/08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朱世林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春***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不等 厚管件 检测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不等厚管件的壁厚检测装置,包括头壳、仪表壳与握柄,所述头壳内固定安装有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为两块,且对称设于头壳内的两侧下部,所述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将头壳内分割为第一腔、第二腔与第三腔,所述第三腔数量为两个,所述第一腔的腔内下表面布有涡流电丝,所述第一腔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直流交流变换器,所述第二腔的腔内底面设有一体成型安装套,所述安装套内固定安装有红外传感器;基于不同厚度的金属在相同的涡流作用下产热的不同,采用红外传感器对规定时间内通过涡流加热的金属进行热成像反馈,基于热成像进行厚度判定,能够对管件的壁厚进行有效的检测,且整个装置方便携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检测装置技术领域,具体领域为一种不等厚管件的壁厚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工业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管状零件不再满足于同等壁厚的要求,如现有的仪表板支架通常为同厚度管制成,存在零件重量大,局部结构刚度、强度等性能过剩等问题,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现在采用可连续变化轧制工艺生产的不等厚钢板成形并采用激光焊接成管,在强度、刚度要求高的地方保持原设计厚度,在中间结构强度、刚度要求低的地方进行料厚减薄从而实现减重,但是在管路闭合情况下很难在检测时对管壁的厚度进行测量。
现有授权公告号为CN205642322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钢管壁厚检测装置,包括钢管定位机构和钢管壁厚检测机构,所述钢管壁厚检测机构包括一个超声波测厚仪,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管定位机构包括一块固定在安装架上的固定定位板和一块活动定位板,固定定位板和活动定位板相对设置呈倒八字形,活动定位板背离固定定位板的一侧和一个固定于安装架的定位板驱动器连接,定位板驱动器能够带动活动定位板往固定定位板的方向伸出且伸出至极限位置时使得活动定位板和固定定位板之间构成钢管承托工位,钢管承托工位下方为下料通道。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能够方便实现钢管检测时的定位和检测后下料,提高了检测稳定性和可靠性等优点。
虽然现有超声波检测方式能够进行厚度检测,但是仪器较大,不能进行移动,需要将成型的器件搬运至检测室,大大增加了耗时,为此我们提出一种不等厚管件的壁厚检测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等厚管件的壁厚检测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不等厚管件的壁厚检测装置,包括头壳、仪表壳与握柄,所述头壳内由隔板分割成三个腔,第一腔内装有涡流电丝和直流交流变换器,第二腔内装有红外传感器;所述仪表壳固定安装于头壳的外侧上表面,仪表壳内装有主控线路板和显示器;所述握柄固定安装于头壳与仪表壳的右侧,所述握柄内装有蓄电池、有蓄电池两侧的开关线路板和充电线路板,所述开关线路板连接开关触钮,所述充电线路板连接充电接口。
优选的,所述隔板包括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为两块,对称置于头壳内的两侧下部,所述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将头壳分割为第一腔、第二腔与第三腔,所述第三腔为两个;所述第一腔内下表面布有涡流电丝,所述第一腔上表面固定安装有直流交流变换器,所述第二腔内底面设有一体成型安装套,所述安装套内固定安装有红外传感器。
优选的,所述仪表壳内固定安装有主控线路板,所述仪表壳的顶壳嵌装有显示器,所述握柄内固定安装有蓄电池,所述蓄电池左侧的握柄的内腔固定安装有开关线路板,所述开关线路板上焊接有开关触钮,所述蓄电池右侧的握柄的内腔固定安装有充电线路板,且充电线路板上焊接有充电接口。
优选的,所述开关触钮贯穿握柄的前侧外壳,所述握柄的外壳开设有插口,所述插口位置配合充电接口。
优选的,所述第三腔内通过支架转动安装有滚轮,所述滚乱贯穿头壳的内侧壁。
优选的,所述充电线路板电连接蓄电池与开关线路板,所述蓄电池电连接开关线路板,所述开端线路板电连接直流交流变换器与主控线路板,所述直流交流变换器电连接涡流电丝,所述主控线路板电连接显示器与红外传感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52009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锂电池极耳内阻测试装置
- 下一篇:一种便于拆卸的压力变送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