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土壤地下水修复的环形缓释修复剂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21494015.X | 申请日: | 2021-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215279150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4 |
发明(设计)人: | 瞿哲;韩宝禄;贺前锋;张佩佩;李晓雪;童巧;王福友;黄林;凃啸宇;张豆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省通源环境节能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9C1/00 | 分类号: | B09C1/00;B09C1/08 |
代理公司: | 合肥天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5 | 代理人: | 娄岳 |
地址: | 23004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土壤 地下水 修复 环形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土壤地下水修复的环形缓释修复剂装置,包括:第一修复部和第二修复部,所述第一修复部和第二修复部的两端均通过地下水不可渗透的隔挡部连接,并形成由第一修复部、第二修复部和两个隔挡部构成的环形结构,该环形结构的中心处形成有垂直贯通其厚度的中心孔;其中,所述第一修复部和第二修复部均可供地下水的渗透并于其内部填充有用于修复地下水的修复剂。本实用新型将修复剂容纳在可以独立使用的修复剂装置中,并通过结构布局,采用两个不透水的隔挡部将其划分为相互独立的第一修复部和第二修复部,使得地下水的流通路径具有方向性,不仅使用便捷,同时配合渗透机构,实现了地下水治理的可控、可调节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下水修复的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土壤地下水修复的环形缓释修复剂装置。
背景技术
针对被污染土壤的地下水修复,一般会在被污染土壤的外围筑建包围墙,并安装渗透结构,通过地下水的流动性使得被污染的地下水通过渗透机构实施净化处理,但问题在于,渗透机构内部填充的修复剂无法实现高效便捷的转运、更换和装填。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土壤地下水修复的环形缓释修复剂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土壤地下水修复的环形缓释修复剂装置,包括:第一修复部和第二修复部,所述第一修复部和第二修复部的两端均通过地下水不可渗透的隔挡部连接,并形成由第一修复部、第二修复部和两个隔挡部构成的环形结构,该环形结构的中心处形成有垂直贯通其厚度的中心孔;其中,所述第一修复部和第二修复部均可供地下水的渗透并于其内部填充有用于修复地下水的修复剂。
所述第一修复部、第二修复部和两个隔挡部构成的环形结构为圆环结构。
所述第一修复部、第二修复部和两个隔挡部的上、下端面均各自形成在同一水平面。
所述第一修复部和第二修复部均采用渗透网包覆修复剂。
所述隔挡部的外侧面包覆有不透水材料。
所述渗透网采用网织材料,且该网织材料的表面形成有均匀排布并用于地下水渗透至内部修复剂的孔洞。
于所述中心孔的内壁安装有水质检测器。
所述中心孔为圆孔。
所述第一修复部和第二修复部是关于中心孔轴心的径向对称结构。
所述中心孔用于形成供地下水于第一修复部和第二修复部之间的流通路径。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将修复剂容纳在可以独立使用的修复剂装置中,并通过结构布局,采用两个不透水的隔挡部将其划分为相互独立的第一修复部和第二修复部,使得地下水的流通路径具有方向性,不仅使用便捷,同时配合渗透机构,实现了地下水治理的可控、可调节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侧剖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含有修复剂区域的局部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层叠排布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装配于渗透机构壳体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渗透机构壳体、11液孔、2修复剂装置、201间隔层、202支撑杆、21渗透网、211孔洞、212第一修复部、213第二修复部、22隔挡部、221第一隔挡部、222第二隔挡部、23中心孔、24修复剂、3中心孔柱、4水质检测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省通源环境节能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省通源环境节能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49401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