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皮下潜行的双腔引流导管有效
申请号: | 202121475820.8 | 申请日: | 2021-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215505067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14 |
发明(设计)人: | 杨平平;胡豪杰;陶壮;戴绪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大正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M25/14 | 分类号: | A61M25/14;A61M3/02 |
代理公司: | 威海恒誉润达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60 | 代理人: | 林楠 |
地址: | 264209 山东省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皮下 潜行 引流 导管 | ||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可皮下潜行的双腔引流导管,其解决了现有双腔引流导管末端无法进行皮下潜行的技术问题;其包括引流导管主体,引流导管主体内分隔形成相互平行的两个通路,分别是主管通路和支管通路,主管通路、支管通路靠近前端的侧壁均开设有引流孔;支管通路的末端与主管通路之间设有可撕拉连接段。本申请可广泛应用于医用引流装置技术领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双腔引流导管,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可皮下潜行的双腔引流导管。
背景技术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常用的引流管为单腔引流导管,比如单腔颅脑管,置管之后对露出人体部分,使用皮下牵引针牵引导管末端,参照手术缝合线操作施行皮下潜行术,皮下潜行远离创口处固定引流导管能明显降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而对于增设另一腔通路的双腔颅脑管,另外一腔通路主要用于输注抗凝血、血肿药物。双腔颅脑管的末端主管与支管是分离状态(Y字型),限制了皮下潜行的实施应用:双腔引流导管末端多有鲁尔接头及护帽或肝素帽,皮下潜行牵引针无法连接,即使皮下潜行对组织伤害也比较大,一旦弄巧成拙,临床感染几率反而增加。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可皮下潜行的双腔引流导管,其包括引流导管主体,引流导管主体内分隔形成相互平行的两个通路,分别是主管通路和支管通路,主管通路、支管通路靠近前端的侧壁均开设有引流孔;支管通路的末端与主管通路之间设有可撕拉连接段。
优选地,主管通路末端向后延伸有连接管路,连接管路的外形为圆柱体结构。
优选地,连接管路的外径与引流导管主体的外径相同。
优选地,主管通路与连接管路之间设有过渡管路。
优选地,可撕拉连接段包括可撕拉段和非连接段,非连接段位于可撕拉段的前侧。
优选地,可撕拉段的长度为2-3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将引流导管主体内分隔形成相互平行的主管通路、支管通路,支管通路末端与主管通路之间设有可撕拉连接段。手术过程中,引流导管主体置管成功后,引流导管主体末端与皮下牵引针配合,进行皮下潜行,并将引流导管主体固定于远离创口处,取下皮下牵引针,撕裂可撕拉连接段,将支管通路从引流导管主体上撕脱,主管通路、支管通路可分别进行引流和药物注射或冲洗,操作方便,有效降低临床感染几率。可撕拉连接段的设置可有效确保,在皮下潜行之前,主管通路、支管通路为一体结构,从而保证主管通路、支管通路同时穿过皮肤;而在皮下潜行之后,支管通路末端与主管通路轻松分离。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C-C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I处放大示意图。
图中符号说明:
1.主管通路;2.支管通路;3.引流孔;4.引流导管主体;5.连接管路;6.过渡管路;7.可撕拉段;8.非连接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大正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山东大正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47582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混凝土框架柱抗震加固结构
- 下一篇:一种外墙保温平整度施工技术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