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级协同自循环厌氧氨氧化反应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21436604.2 | 申请日: | 2021-06-25 |
公开(公告)号: | CN215480009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11 |
发明(设计)人: | 张崭华;张恒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绿恒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28 | 分类号: | C02F3/28;C02F3/30;C02F101/1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刘林涛 |
地址: | 100176 北京市大兴区北京经济***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级 协同 循环 厌氧氨 氧化 反应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装置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多级协同自循环厌氧氨氧化反应装置,包括:主体,设有入口和出口,内部设置有主反应区,主反应区的上方设置有气液分离区;水体加速装置,与入口相连接,沿水体的流动方向,水体加速装置的内径的至少一部分发生减小;上行导向管,设置在主体内,上行导向管与主体之间形成主反应区,上行导向管的进水端对应水体加速装置的出水端设置,上行导向管与水体加速装置相对应的一端设置有第一缺口;曝气装置,设置在主反应区;气液分离区的进水端与主反应区相连通,气液分离区的出水端与出口相连通。该多级协同自循环厌氧氨氧化反应装置,布水更加均匀,有利于厌氧氨氧菌的生长,提高水体净化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级协同自循环厌氧氨氧化反应装置。
背景技术
厌氧氨氧化技术是当前捷径的生物脱氮过程,被誉为最具前景的污水脱氮工艺。厌氧氨氧化是在缺氧条件下以亚硝酸盐(NO2-)为电子受体将氨(NH4+)转化成氮气(N2),同时伴随着以亚硝酸盐为电子供体固定CO2并产生硝酸盐(NO3-)的生物过程。
该反应器布水时,通常采用支管式点对点布水,即通过一根与外部泵体相连的总管以及与该总管相连的多个支管进行布水,其中在各个支管的管壁设置有过水孔,但是,该布水方式会导致支管上的过水孔容易堵塞,造成布水不均,反应器内部容易出现局部绝对厌氧的现象,不利于厌氧氨氧菌的生长、甚至使厌氧氨氧菌失效,降低水体净化效率;而且,该布水方式造成的水损大,泵体扬程较高,能耗大。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多级协同自循环厌氧氨氧化反应装置由于采用支管式点对点布水,而容易导致布水管上的过水孔容易堵塞,造成布水不均以及水损大,泵体扬程较高,能耗大的缺陷。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级协同自循环厌氧氨氧化反应装置,包括:主体,设有入口和出口,内部设置有主反应区,所述主反应区的上方设置有气液分离区;水体加速装置,与所述入口相连接,沿水体的流动方向,所述水体加速装置的内径的至少一部分发生减小;上行导向管,设置在所述主体内,所述上行导向管与所述主体之间形成所述主反应区,所述上行导向管的进水端对应所述水体加速装置的出水端设置,所述上行导向管与所述水体加速装置相对应的一端设置有第一缺口;曝气装置,设置在所述主反应区,适于对所述主反应区内的微生物提供氧气;所述气液分离区的进水端与所述主反应区相连通,所述气液分离区的出水端与所述出口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水体加速装置包括:水射器;所述水射器与所述入口相连通,沿水体的流动方向,所述水射器的至少一部分呈锥形设置;上行导向管罩扣在所述水射器上方,所述上行导向管与所述水射器之间形成所述第一缺口。
进一步地,所述水体加速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加速喷管;沿水体的流动方向,所述加速喷管的至少一部分呈锥形设置;所述上行导向管罩扣在所述加速喷管的上方,所述上行导向管与所述加速喷管之间形成所述第一缺口;所述加速喷管罩扣在所述水射器的上方。
进一步地,该多级协同自循环厌氧氨氧化反应装置还包括:水力混合筒;罩扣在所述上行导向管外并位于所述水力混合筒中水体流动路径的前方,所述水力混合筒与所述上行导向管之间形成第二缺口;所述水力混合筒与所述上行导向管之间区域形成水力主混合区;所述水力混合筒与所述主体之间的区域形成所述主反应区,所述水力主混合区和所述主反应区之间通过所述第二缺口相连通。
进一步地,该多级协同自循环厌氧氨氧化反应装置还包括气液分离室板,所述气液分离室板与所述主体之间形成所述气液分离区,所述气液分离室板的底部向靠近所述主体的侧壁的方向延伸倾斜,所述气液分离室板的底部与所述主体之间预留第一间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绿恒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绿恒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43660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