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钢筋机械连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21403090.0 | 申请日: | 2021-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213897817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06 |
发明(设计)人: | 徐瑞榕;王圣任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瑞榕;王圣任 |
主分类号: | E04C5/16 | 分类号: | E04C5/16 |
代理公司: | 北京海虹嘉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9 | 代理人: | 朱亚娜 |
地址: | 100020 北京市朝***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钢筋 机械 连接 装置 | ||
一种钢筋机械连接装置,通过承压内顶杆消除第一钢筋和第二钢筋之间的连接间隙,使其接头更易于降低较大压力下的变形,同时通过外螺套实现第一钢筋和第二钢筋的直接或间接连接,使其能够不受制于轨迹线不重合时难于连接的困扰而易于连接。通过承压内顶杆和外螺套的配合,不仅能实现两根连接钢筋在轴向位置存在一定间隙的两根钢筋之间的机械连接,还能将接头残余变形量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在规定的高应力和大变形反复拉压循环后,其极限抗拉强度和变形性能仍旧能够满足行业标准JGJ 107《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高应力反复拉压和大变形反复拉压中的规定。更利于预制装配式结构竖向窄缝隙连接工况下的钢筋机械连接施工,提高钢筋机械连接装置的合格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钢筋机械连接装置,属于建筑工程钢筋机械连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国家在大力推进建筑工业化。建筑工业化是指通过现代化的制造、运输、安装和科学管理的生产方式,来代替传统建筑业中分散的、低水平的、低效率的手工业生产方式。它的主要标志是建筑设计标准化、构配件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和组织管理科学化。其中,各个标准化配件和模块化钢筋混凝土结构,均需要通过钢筋机械连接实现组装。故而钢筋工程工业化技术中模块化和部品化的钢筋机械连接是能否实现建筑工业化的关键技术。
在我国,近年来出现一些专用于钢筋模块化、部品化施工的新型钢筋机械连接技术,如锥套锁紧钢筋机械连接接头技术、双螺套钢筋机械连接接头技术和套筒灌浆接头技术,推动了“部品化技术”的施工发展,并分别在建筑、桥梁、高铁等行业率先出现钢筋工程工业化施工的案例,如深中通道项目、京张高铁北京清河站、京雄高铁河北雄安站等项目。但在PC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接头处的连接质量和连接便利性等方面仍需要更好的连接技术。
部品化钢筋机械连接的最大特点是:(1)连接钢筋被固定无法旋转;(2)连接时,对接的钢筋无法完全相互对顶紧,或多或少都会留有一定间隙;(3)部品在预制、吊装和连接过程会产生一定的形位误差,尤其是钢筋部品会产生变形。
在上述“部品”连接工况条件下,现有钢筋直螺纹连接技术存在以下缺陷:
1)由于钢筋无法对顶且连接钢筋之间存在一定间隙,直螺纹接头难以满足现行标准规定的接头变形性能要求;在国家标准JGJ107-2016《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中规定,通过接头连接件进行机械连接的两根钢筋,接头的变形性能等级是I级时要求:在单向拉伸试验中,残余变形u0(接头试件加载至0.6倍的钢筋屈服强度标准值并卸载后在规定标距内的残余变形)≤0.10mm(钢筋直径d≤Φ32mm)和u0≤0.14mm(钢筋直径d>Φ32mm);在高应力反复拉压试验中,u20(经高应力反复拉压20次后的残余变形)≤0.3mm;在大变形反复拉压试验中,u4(经大变形反复拉压4次后的残余变形)≤0.3mm且u8(经大变形反复拉压8次后的残余变形)≤0.6mm。
2)直螺纹接头连接两端“钢筋螺纹轨迹线”不重合而无法实现钢筋有效连接:部品预制、安装及连接产生的尺寸误差,难以保证每一个接头连接两端的“钢筋螺纹轨迹线”都可重合。如果不重合,则连接的螺纹套筒就无法从一端钢筋旋合至另一端的连接钢筋上。目前,在基础钢筋笼连接中采用直螺纹接头,即使在地面采用“预拼装”的方式,也仍有许多接头连接时存在这样的问题,即使加大连接扭矩(可能会增加几倍至10倍,看似套筒连接到位,其实内侧的连接螺纹已经大大损伤,连接性能无法合格。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钢筋机械连接装置,通过承压内顶杆和外螺套的配合,不仅能实现两根连接钢筋在轴向位置存在一定误差的固定钢筋之间的机械连接,还能将接头残余变形量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在规定的高应力和大变形反复拉压循环后,其极限抗拉强度和变形性能仍旧能够满足行业标准JGJ 107《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高应力反复拉压和大变形反复拉压中的规定。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瑞榕;王圣任,未经徐瑞榕;王圣任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40309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振动传感器的校准装置
- 下一篇:一种注吹一体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