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薄膜电池自动贴片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21366593.5 | 申请日: | 2021-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215680720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28 |
发明(设计)人: | 黄世清;谢彬华;黄毅;张文华;刘媛;幸美秀;刘俊邦;余济洲;卢仁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暨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6/00 | 分类号: | H01M6/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霍健权 |
地址: | 510632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薄膜 电池 自动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薄膜电池自动贴片装置,包括正负极进料机构、薄膜进料机构、装配机构、收料机构和控制机构,整体设备以装配机构为中心,正负极进料机构安装在装配机构的后方,薄膜进料机构安装在装配机构的左侧,收料机构安装在装配机构的右侧,薄膜进料机构、装配机构、收料机构均与控制机构连接。本实用新型提高了薄膜电池的生产效率,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了薄膜电池的产品精度,降低了产品的不良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薄膜电池生产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薄膜电池自动贴片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二十一世纪电子技术的发展,小型化设备日益增多,对电源质量的要求不断增高的大背景下,薄膜电池也随之进入了大规模的实用阶段,但生产过程中的压片环节却缺少自动化的设备。针对这种现象,薄膜电池传统技术中需人工操作方法会出现的问题,存在工人劳动强度大,精度低,效率低下等问题。
铜锌原电池:铜、锌两个电极(极片),通过隔膜(稀硫酸电解质溶液),由于锌比铜活泼,容易失去电子,锌被氧化成二阶锌,电子由锌片通过铝片导向铜片,溶液中的氢离子从铜片中获得电子,被还原成氢原子,氢原子结合成氢分子从铜片上放出。原电池化学反应式如下:
正极:2H++2e-=H2↑
负极:Zn+2e-=Zn2+
总反应式:Zn+2H+=Zn2++H2↑
基于铜锌原电池的反应原理,修改原电池的接触形式,制作成微型薄膜电池的反应方式,在第一极片中采用15mm的PET膜上贴上一条连续的5mm铝片,作为导向电子的作用,在铝片上两侧分别贴上10mm的铜片及锌片,作为反应的正负极;
第二极片则不再需要铝片作为导向作用,只需要将铜片和锌片贴在PET膜中,两侧分别突出PET膜边界,如下图所示,作为后期链接电源的接触点;
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中间通过隔膜连接,隔膜先浸泡在稀硫酸电解质溶液,然后进行风干并压紧,左右两侧的铜片分别和锌片连接,形成铜锌电池,极片1中的铜片与锌片且能通过铝片的传导作用形成电池连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以上现有技术存在的存在工人劳动强度大,精度低,效率低下等技术问题,提供了薄膜电池自动贴片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薄膜电池自动贴片装置,包括正负极进料机构、薄膜进料机构、装配机构、收料机构和控制机构,所述装配机构包括贴片结构、裁切结构、两个牵引结构、辊压结构和装配框架,所述贴片结构、裁切结构、牵引结构和辊压结构均安装于所述装配框架,所述正负极进料机构通过牵引导向架与一个牵引结构连接,一个所述牵引结构通过裁切结构与贴片结构连接,所述薄膜进料机构的第一物料依次穿过辊压结构、贴片结构、另一个牵引结构与收料机构连接,所述薄膜进料机构、收料机构、贴片结构、裁切结构和牵引结构均与控制机构连接。
更优的选择,所述牵引结构包括第一牵引轮、与第一牵引轮相匹配的第二牵引轮、第一电机和牵引固定架,所述牵引固定架安装于装配框架,所述第一牵引轮安装于所述牵引固定架,所述第二牵引轮安装于所述第一牵引轮的上方,所述第一牵引轮通过联轴器与所述第一电机连接,所述第一牵引轮通过传动齿轮与所述第二牵引轮连接,所述第一电机与控制机构连接。
更优的选择,所述辊压结构包括第一辊压轮、与第一辊压轮相匹配的第二辊压轮和辊压固定架,所述辊压固定架安装于装配框架,所述第一辊压轮安装于装配框架,所述第二辊压轮安装于第一辊压轮的上方,所述第一辊压轮通过传动齿轮与第二辊压轮连接,所述第一辊压轮和第二辊压轮均与第一物料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暨南大学,未经暨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36659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