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座椅通风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121347220.3 | 申请日: | 2021-06-17 |
公开(公告)号: | CN215621561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25 |
发明(设计)人: | 王崇沣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金杯李尔汽车座椅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N2/56 | 分类号: | B60N2/56 |
代理公司: | 沈阳杰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1207 | 代理人: | 王洋 |
地址: | 110179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座椅 通风 结构 | ||
一种汽车座椅通风结构。所述汽车座椅通风结构包括座椅面套、泡棉层、通风网、座椅发泡层、软质通风管道、风扇和座椅骨架,所述的通风网是由经编间隔织物构成,所述的座椅发泡层上表面设有容纳通风网的凹槽,所述的座椅发泡层下表面设有容纳软质通风管道的凹槽,所述的风扇可以有吸风和送风两种通风模式,将通风网使用少量环保的水性胶粘接在凹槽内,泡棉粘接在座椅发泡和通风网上,风扇安装在座椅骨架上,软质通风管道连接风扇与座椅发泡层下表面的凹槽,座椅面套进行整体包覆。采用本实用新型,提升了通风座椅的外观和舒适性,结构简单,降低了设计难度,提高通用性和通风性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座椅设计制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式的座椅内部填充物结构,实现了座椅通风功能,保证了工艺操作的可行性,不影响座椅外观和舒适性,提高了通用性和通风性能,从而能够大幅度提高座椅乘用体验。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座椅越来越被消费者所看重,为了提升汽车座椅乘用体验,越来越多的功能被设计到汽车座椅中,改善人体与座椅接触部分的空气流通环境的座椅通风功能被越来越多的厂商提供,要求的通风性能越来越高。需要提升单位时间内的通风量,减少风扇运行时的异响。而在当前座椅设计中,座椅通风功能主要依靠将多个风扇安装在座椅发泡中,或者将通风系统安装在座椅发泡与座椅骨架之间。大部分结构复杂,易有异物进入到风扇中引起缺陷,通风性能表现不佳,只追求让乘客感受到空气排出,难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要求。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座椅通风结构。改善座椅内部填充物分布结构,上层的柔软泡棉提供乘客乘用时的舒适性能,中层的通风网提供乘客乘用时空气流通的空间,下层的座椅发泡提供乘客乘用时的恒久支撑。满足消费者对汽车座椅乘用体验的要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汽车座椅通风结构,在座椅骨架上设有座椅发泡层,座椅发泡层的上表面设有凹槽I,座椅发泡层上下设有气流通道;凹槽I内安装有通风网,通风网上设有泡棉层,泡棉层上表面设有座椅面套;所述的泡棉层上呈矩阵方式均匀分布有上下通气的通气孔;所述的座椅发泡层下部气流通道处设有凹槽II,凹槽II与软质通风管道一端连接,软质通风管道另一端与风扇连接。
所述的通风网与座椅发泡层之间为采用胶粘方式连接;通风网与泡棉层之间用胶粘方式连接。
所述的泡棉上部设有织物层,所述的织物层上设有织物层通气孔,所述的织物层通气孔与泡棉层的通气孔位置相对。
所述的泡棉的厚度为5~15mm。
所述的通风网为编间隔织物构成的网状结构,厚度10mm。
所述的风扇设有吸风和送风两种通风模式。
所述的软质通风管道整体为L形结构,其上部开口插入凹槽II中,上部开口的外周设有定位耳片,定位耳片与座椅骨架之间通过螺栓连接定位;软质通风管道下部横向伸出并设有下部开口,所述的下部开口与风扇之间插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风网内进行空气流通,与乘客距离近,启用通风功能时,可较快改善人体与座椅接触部分的空气流通环境。
2.使用带有通孔的泡棉层在通风网和座椅发泡上表面,可以保证乘客的舒适性和座椅的外观不受影响,同时在通风网区域泡棉开通风孔,保证座椅通风性能,增强乘客座椅乘用体验。
3.风扇安装在座椅骨架上,使用软质通风管道连接到通风网,进行空气流通,减少了风扇故障的风险,降低了座椅发泡结构的复杂性。
4.通风功能的实现简单,对工艺要求较低,对座椅的舒适度、外观及其他功能影响不大,调整通风网的位置,可以推广到其他座椅上应用,具有良好的通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各个结构拆分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金杯李尔汽车座椅有限公司,未经沈阳金杯李尔汽车座椅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34722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调节智能照明装置
- 下一篇:串联式过压保护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