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监测二氧化碳含量的呼气末二氧化碳引导插管有效
| 申请号: | 202121319437.3 | 申请日: | 2021-06-15 |
| 公开(公告)号: | CN215135323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4 |
| 发明(设计)人: | 夏明;姜虹;曹爽;周韧;王杰;徐天意;金晨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
| 主分类号: | A61M16/04 | 分类号: | A61M16/04;A61B1/267;A61B1/04;A61B1/06;A61M1/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泰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33 | 代理人: | 王亮 |
| 地址: | 200011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监测 二氧化碳 含量 呼气 引导 插管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监测二氧化碳含量的呼气末二氧化碳引导插管,包括主气管,所述主气管的上端固定安装有连接器,所述主气管的下端靠上位置活动安装有充气套囊,所述主气管的左侧中间靠上位置固定连接有细导管,所述细导管的上端固定安装有测试小气囊,所述测试小气囊的上端中间位置固定安装有气阀,所述主气管的右侧中间位置固定连接有气体软管,所述气体软管的右侧下端固定安装有连接头。通过设置的充气套囊,能够避免患者喉管内的痰液或瘀血进入到患者呼吸道内,通过设置的吸秽管能够将患者喉管内的秽物吸出,通过设置的照明灯和微型摄像头,便于医护人员在插管时实时查看患者喉管的内部情况。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监测二氧化碳含量的呼气末二氧化碳引导插管。
背景技术
气管插管是指将一特制的气管内导管经声门置入气管的技术称为气管插管,这一技术能为气道通畅、通气供氧、呼吸道吸引和防止误吸等提供最佳条件,紧急气管插管技术已成为心肺复苏及伴有呼吸功能障碍的急危重症患者抢救过程中的重要措施。气管插管术是急救工作中常用的重要抢救技术,是呼吸道管理中应用最广泛、最有效最快捷的手段之一,是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对抢救患者生命、降低病死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有的引导插管在使用时不能与呼气末二氧化碳检测机的接头直接连接,在使用时不能够直观的观察到患者喉管内部的实际情况,不能够将患者喉管内的秽物吸出,容易对医护人员的判断产生直接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可监测二氧化碳含量的呼气末二氧化碳引导插管,解决了现有的引导插管在使用时不能与呼气末二氧化碳检测机的接头直接连接,在使用时不能够直观的观察到患者喉管内部的实际情况,不能够将患者喉管内的秽物吸出,容易对医护人员的判断产生直接影响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监测二氧化碳含量的呼气末二氧化碳引导插管,包括主气管,所述主气管的上端固定安装有连接器,所述主气管的下端靠上位置活动安装有充气套囊,所述主气管的左侧中间靠上位置固定连接有细导管,所述细导管的上端固定安装有测试小气囊,所述测试小气囊的上端中间位置固定安装有气阀,所述主气管的右侧中间位置固定连接有气体软管,所述气体软管的右侧下端固定安装有连接头。
优选的,所述主气管内部为空腔结构,所述主气管的下端口部位置呈斜面开口,所述主气管的内部穿插有延伸至斜面开口处的二氧化碳感应器,所述二氧化碳感应器与气体软管相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优点在于,通过设置的二氧化碳感应器与气体软管直接连接,且气体软管的末端连接有可与呼气末二氧化碳检测机直接连接的连接头,使得此引导插管具备可直接检测呼吸末二氧化碳含量的功能。
优选的,所述充气套囊与主气管呈卡合结构,所述充气套囊为可拆卸结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优点在于,通过将充气套囊设置成与主气管卡和结构,且充气套囊可拆卸下来,使得对于不需要使用充气套囊的患者可拆卸下来,避免对使用情况造成干扰。
优选的,所述细导管的右侧下端固定连接于充气套囊的内部,所述气阀、测试小气囊、细导管和充气套囊之间形成连通结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优点在于,通过设置的气阀和测试小气囊,用来控制对充气套囊进行充气,使充气套囊内充气后膨胀变大,从而贴合于患者的喉管内壁,避免痰液或瘀血进入到患者呼吸道内。
优选的,所述主气管的前侧表面中间靠上位置固定连接有排秽管,所述排秽管的前侧上端固定安装有吸气泵接口,所述排秽管的下端固定安装有吸秽管,所述吸秽管位于主气管的内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优点在于,通过设置的吸秽管,能够将患者喉管内的痰液或瘀血吸出,经过排秽管排出,避免喉管内部的痰液或血液对医护人员的操作带来影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未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31943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层楼宇玻璃擦洗装置
- 下一篇:一种可预防板结的物料搅拌传输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