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的导管校形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21293466.7 | 申请日: | 2021-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215614197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25 |
发明(设计)人: | 吴廷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发贵州航空发动机维修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3/00 | 分类号: | B21D3/00 |
代理公司: | 重庆强大凯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7 | 代理人: | 金国强 |
地址: | 563000***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导管 装置 | ||
本申请公开了校形装置技术领域的一种新型的导管校形装置,包括轴承,所述轴承包括内圈和外圈,所述内圈同轴焊接有第一卡销,所述第一卡销沿内圈的轴线对称设置,所述外圈焊接有第二卡销和手柄,所述第二卡销的轴线和外圈的轴线平行,所述第二卡销和手柄之间预留有旋转间隙。本申请的新型导管校形装置结构简单,使用寿命长,携带方便,工作无噪声;夹持灵活快捷,操作省力,可以用作建筑钢筋扳弯,机械制造和修理等行业使用导管和长形零件弯曲校正的修理和制造工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校形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的导管校形装置。
背景技术
航空发动机导管种类比较多和数量大,导管的形状也是奇形怪状,尤其是航空发动机很多导管细长极易形变;当导管从航空发动机分解下来经常发现局部变形,造成发动机维修后再重新装配时无法装配到位,或装配间隙不合格等。有些导管的管径较粗,其外径一般在18毫米以上,变形程度在装配时表现为两管接头中心线不同心,会带来装配应力。
为了提高导管的修复效率,减少导管变形的报废量。目前,在我们航空发动机修理中,常规使用虎钳(虎钳是由夹紧手柄、活动钳身、固定钳身、转座、夹紧盘、丝杠等组成,当丝杠旋转时,就可以带动活动钳身相对于固定钳身作轴向移动,起夹紧或放松的作用,并且固定钳身装在转座上,并能绕转座轴心线转动,当转到要求的方向时,扳动夹紧手柄使夹紧螺钉旋紧,便可在夹紧盘的作用下把固定钳身固紧,以实现不同角度和方向的夹紧。)夹持导管,再用木榔头敲击校正形变部位,但是很容易造成导管局部压扁或损伤,特别是管径粗的导管夹持和校形比较困难;加之航空发动机导管修理数量大,急需要提高修理效率,使得我们不断寻求专用针对导管变形校形修理的专用工具,已成为航空发动机导管修理校形迫切需要的工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意在提供一种新型的导管校形装置,以提供一种方便对导管的弯曲部位进行校形,且能够提高修理效率的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的导管校形装置,包括轴承,所述轴承包括内圈和外圈,所述内圈同轴焊接有第一卡销,所述第一卡销沿内圈的轴线对称设置,所述外圈焊接有第二卡销和手柄,所述第二卡销的轴线和外圈的轴线平行,所述第二卡销和手柄之间预留有旋转间隙。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本申请和虎钳配套进行使用,使用时将两侧的第一卡销通过虎钳进行夹紧,由于第一卡销又和内圈焊接,因此在虎钳的限制下,通过两侧的第一卡销使得轴承的内圈无法转动。
再将导管穿过第一卡销和第二卡销,导管的变形部位位于两侧的第一卡销之间。当导管因局部外张变形时,为使导管向内收缩,校正其圆弧向内的圆弧角度变小,即顺时针旋转手柄,使轴承外圈的第二卡销压紧导管弯曲的外侧,即是手柄施加杠杆作用力的力作用力点,导管变形弯曲的内侧靠近轴承内圈对应的第一卡销,其中第一卡销作为受力的支点,另外一个第一卡销作用于导管弯曲的另一外侧点,作为反作用力点,顺时针旋转手柄,轴承外圈上的第二卡销压紧导管向里收缩,使导管校形到所需要的形状;反之,若导管局部弯曲内收缩了,则将导管反向校正,即可实现向外校正的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申请利用杠杆长力臂原理,用较小的作用力而产生较大力矩,不需要常规较复杂的专用供动力系统。该新型导管校形装置的结构简单,使用寿命长,携带方便,工作无噪声;夹持灵活快捷,操作省力,可以用作建筑钢筋扳弯,机械制造和修理等行业使用导管和长形零件弯曲校正的修理和制造工具。
进一步,所述第一卡销和第二卡销的顶部均设有同轴的螺纹孔,每个螺栓孔均螺纹连接有连接杆。对于一些管径较大的导管,为了防止第一卡销、第二卡销和导管之间的接触面积不大,导致第一卡销和第二卡销对导管施加的作用力不均匀,导致对导管的表面造成损伤,因此通过连接杆分别和第一卡销或者第二卡销进行连接,以延长第一卡销和第二卡销的长度,以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
进一步,所述第一卡销和第二卡销均套接有橡胶套。橡胶套能够增大局部的接触面积,并保护导管,以避免导管局部受力较大易损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发贵州航空发动机维修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国航发贵州航空发动机维修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29346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