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管材气辅挤出模芯有效
申请号: | 202121199085.2 | 申请日: | 2021-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215703935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01 |
发明(设计)人: | 高聪;周刚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联塑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8/32 | 分类号: | B29C48/32;B29L23/00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戴涛 |
地址: | 330103 江西省南昌市***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管材 挤出 | ||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材成型模具技术领域,提供一种管材气辅挤出模芯,包括模芯前段和模芯后段,模芯后段的一端可拆卸插接于模芯前段的一端内,在模芯前段和模芯后段的连接处,模芯前段的内侧壁与模芯后段的外侧壁之间形成有稳流腔,模芯前段与模芯后段连接的一端的端面与模芯后段的外壁之间形成有与稳流腔一端连通的环形出气口,模芯后段内设有一端用于连通外部压缩气源的进气通道,进气通道另一端与稳流腔另一端连通。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气辅挤出模具形成的气辅层不稳定影响成型质量的不足,能够形成压力均匀稳定的环形气流,表面成型效果好,同时减缓离模膨胀的现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材成型模具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管材气辅挤出模芯。
背景技术
管材的高光洁度能够有效降低水阻,提高流量,同时,其光滑表面能够极大降低细菌和杂质附着,提高水质和卫生效果,对其高光洁表面的技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传统进行表面光洁度提升的方法主要为材料改性和模具改良:材料改性即添加自润滑材料,如一些含硅和含氟的材料,使熔体在模具进行剪切流动时,被滑移到外表面,在模具和熔体间形成一层润滑层从而达到表面光滑的作用,但该方式引入不相容组分,在模具中滑移的同时,也会在出口模时析出,在口模处形成杂质易造成管材表面划线和杂质问题,生产过程中需经常清口模和模芯;模具改良,即通过表面镀层,常见的镀层有硬铬、锌、镍等,还有一些非金属的含氟耐高温镀层,但无法解决熔体的非剪切流动,熔体与模具表面的黏着流动依然会产生剪切和离模膨胀,不利于表面成型。
公开号为CN205097504U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用于塑料管材挤出的气辅成型模具,包括通过螺纹连接的模芯第一段和模芯第二段,通过气体辅助控制装置和口模,使聚合物熔体和口模之间形成气垫膜层,使原来的非滑移粘着口模挤出方式转化为气垫完全滑移非粘着口模挤出方式,取得明显的口模减粘降阻的效果,减小挤出管材离模膨胀。
但上述方案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压缩气体从气辅通道直接进入挤压通道,环形气流稳定性不好,形成的气辅层不均匀稳定易影响熔体的成型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气辅挤出模具形成的气辅层不稳定影响成型质量的问题,提供一种管材气辅挤出模芯。本实用新型能够形成压力均匀稳定的环形气流气辅层,结构合理,很好地提高管材表面效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管材气辅挤出模芯,包括模芯前段和模芯后段,模芯后段的一端可拆卸插接于模芯前段的一端内,在模芯前段和模芯后段的连接处,模芯前段的内侧壁与模芯后段的外侧壁之间形成有稳流腔,模芯前段与模芯后段连接的一端的端面与模芯后段的外壁之间形成有与稳流腔一端连通的环形出气口,模芯后段内设有一端用于连通外部压缩气源的进气通道,进气通道另一端与稳流腔另一端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模芯后段与模芯前段一般可通过螺纹连接,二者连接后在其连接处的位置之间需要存在一定距离保证形成稳流腔,一般可以通过设置螺纹位置来控制模芯后段与模芯前段的间隙,也可以通过在模芯后段上设置限位凸块,来限定模芯后段与模芯前段的间隙,采用任何一种方式保证稳流腔的形成,均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
另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模芯与口模配合形成成型模具,在进行气辅挤出管材成型时,聚合物熔体从螺旋体模具分流后从模具入口流入,经过模芯后段与口模之间形成的压缩段,材料被压缩合流,随后熔体进入模芯成型段,最后从模具出口流出,经定径冷却形成成品管材。这样,模具内部通过进气通道通入压缩气体,压缩气体进入模芯后段,然后到达模芯后段与模芯前段装配形成的稳流腔进行气流缓冲处理,形成压力均匀稳定的环形气流,最后稳流腔缓冲后的压缩气体从环形入气口进入聚合物熔体与模芯前段外壁之间,形成熔体内壁与模芯外壁之间的气垫层,气垫层气体随熔体挤出口模后进入熔体和定型管材内,最后散逸于大气中。
进一步的,管材气辅挤出模芯还包括依次贯穿模芯前段和模芯后段的两端与大气连通的中心通气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联塑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未经江西联塑科技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19908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温压合装置的中间膜输送带
- 下一篇:双滚轮包胶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