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短路检测电路有效
| 申请号: | 202121191308.0 | 申请日: | 2021-05-31 |
| 公开(公告)号: | CN215867048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8 |
| 发明(设计)人: | 沈庆凯;胡平;李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朝阳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R31/52 | 分类号: | G01R31/52;G01R1/30;H04R29/00 |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203 | 代理人: | 范小艳;徐勋夫 |
| 地址: | 52300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短路 检测 电路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短路检测电路,包括第一检测端、第二检测端、恒流电路、恒压电路、电流放大电路、不良品提示电路、不良品警报电路、良品提示电路、第一驱动电路、第二驱动电路、第三驱动电路以及电源VCC;第一驱动电路分别连接良品提示电路和第二检测端,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二极管D1的正极、良品提示电路以及不良品提示电路均连接电源VCC,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分别连接第一驱动电路、第二检测端以及不良品提示电路;整体电路结构设计巧妙合理,确保在检测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可单独了解是否存在短路情况并且单独提示情况,互不干扰;也不会对被检测产品造成损坏,能够适应不同场合的短路检测要求。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耳机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短路检测电路,其主要是应用于耳机。
背景技术
现在的耳机越做越小,里面的喇叭也跟着变得更小,这就导致喇叭上的接线板也需要做得很小。然而考虑到接线板上铜铂的附着力,最大化利用接线板表面,铜铂边沿与板边几乎平齐。
而这个接线板的基材厚度通常在0.2mm,加上0.1mm胶水的厚度,也就是说焊线点与喇叭金属盆架的距离往往只有0.3mm左右,在生产作业过程中,在焊接音圈线和喇叭输入引线时,焊点与金属盆架短路的概率非常高,这又与前面的附着力问题相矛盾,只能从生产作业中改善。
检测拦截这个短路就势在必行,用专用的仪器来检测肯定是很好,但是生产线不是一条两条,一个车间动不动就是几十条线需要用到的短路检测仪器就需要几十台。这些仪器也不是专门用于检测短路的,都是集成了短路检测的功能,如万用表、LCR电桥、线材检测仪、通断检测仪都可以测短路,如果用这些仪器来测短路,难免有些大材小用,并且产线需求数量又特别大,购买这么多仪器测短路,显然是不太可能。
当然有人会说直接用3V、5V、12V、24V直接检测驱动指示灯和蜂鸣器,通则表示短路,不通则表示没有焊接短路,以此拦截这个短路不良品。这个电路的合理性欠佳,难以保证检测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而且,现有的检测电路虽然可以实现功能,但电压和电流都会比较高。就以发光二极管而言,驱动电流通常在3毫安左右,耳机喇叭的音圈线直径都很细,电流太大会很容易烧断。蜂鸣器和工控指示灯的驱动电流都会比发光二极管大得多,一般在几十毫安到几百毫安,显然为了检测,对产品造成损坏是行不通的,这就需要有一个专门用于检测这个短路的电路来支撑。还有,现有的短路检测电路也有通过单个工控指示灯来提示是否良品的情况,一旦这个工控指示灯损坏,则很难得到检测结果的提示。
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中,申请人精心研究了一种短路检测电路来解决了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不足,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短路检测电路,整体电路结构设计巧妙合理,确保在检测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可单独了解是否存在短路情况并且单独提示情况,互不干扰;也不会对被检测产品造成损坏,能够适应不同场合的短路检测要求。
为实现上述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短路检测电路,包括有第一检测端、第二检测端、恒流电路、恒压电路、电流放大电路、不良品提示电路、良品提示电路、用于驱动良品提示电路的第一驱动电路、用于驱动不良品提示电路的第二驱动电路以及用于供电的电源VCC;
所述恒流电路分别连接第二检测端和电源VCC;
所述恒压电路包括有第一开关管和电阻R7,所述第一检测端连接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通过电阻R7连接恒流电路,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连接第二检测端;
所述电流放大电路包括有电阻R3和第二开关管,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通过电阻R3连接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连接第一驱动电路,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分别连接良品提示电路和第二检测端,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二极管D1的正极、良品提示电路以及不良品提示电路均连接电源VCC,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分别连接第一驱动电路、第二检测端以及不良品提示电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朝阳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东朝阳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19130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吊装装置及管片吊装系统
- 下一篇:立体图像采集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