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超薄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2121151287.X | 申请日: | 2021-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214848815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23 |
发明(设计)人: | 邓平华;王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百思利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50/159 | 分类号: | H01M50/159;H01M50/15;H01M50/186;H01M50/176;H01M10/04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张艳美;邹敏敏 |
地址: | 335599 江西省上***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超薄 电池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超薄电池,包括电芯、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皆为单金属层结构,第一盖体包括第一容纳腔和围绕第一容纳腔开口边缘形成的第一法兰,第二盖体包括第二容纳腔和围绕第二容纳腔开口边缘形成的第二法兰,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组合形成容纳电芯的腔体,第一法兰和第二法兰焊接固定而实现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之间的密封,第一法兰和第二法兰于沿电芯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围设形成容纳正极耳并供正极耳穿设的正输出空腔,第一法兰和第二法兰于沿电芯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围设形成容纳负极耳并供负极耳穿设的负输出空腔。通过第一法兰和第二法兰焊接固定可避免热封所造成壳体损伤而产生的漏液现象,且焊接工艺容易实现。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超薄电池。
背景技术
随着便携式消费电子产品智能化、集成化、轻薄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二次电池因其轻、薄、形状多样、性能可靠等诸多优点,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目前的轻薄化电池,大都采用软包电池,其壳体为聚合物-铝箔-聚合物的三层结构,且通过铝塑膜的热压进行顶封和侧封。采用热封工艺进行封装,其对工艺的参数控制比较严格,工艺比较难操作,其次品率较高,且壳体容易于热封部分出现损伤以致电解液泄露。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形的轻薄化二次电池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超薄电池,此电池不仅可以制得很薄,且可避免热压封装导致的电解液泄露及次品率高的问题。
为实现第一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超薄电池,包括电芯、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皆为单金属层结构,所述第一盖体包括第一容纳腔和围绕所述第一容纳腔开口边缘形成的第一法兰,所述第二盖体包括第二容纳腔和围绕所述第二容纳腔开口边缘形成的第二法兰,所述第一容纳腔和所述第二容纳腔组合形成容纳所述电芯的腔体,所述第一法兰和所述第二法兰焊接固定而实现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之间的密封,所述第一法兰和所述第二法兰于沿所述电芯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围设形成容纳正极耳并供所述正极耳穿设的正输出空腔,所述第一法兰和所述第二法兰于沿所述电芯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围设形成容纳负极耳并供所述负极耳穿设的负输出空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超薄电池的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皆为单金属层结构,因而通过第一法兰和第二法兰焊接固定可实现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之间的密封,其可避免热封所造成壳体损伤而产生的漏液现象,且焊接工艺容易实现。第一盖体的第一容纳腔和第二盖体的第二容纳腔组合容纳电芯的腔体,且正极耳和负极耳分别从两端的输出腔体伸出,形成的输出腔体可将正极耳、负极耳进行定位,以避免出现虚焊问题,且正极耳和负极耳被收容于输出腔体中,不会占用过多的空间,以留出空间于第一法兰和第二法兰上进行其他输出部件的组装。
较佳的,所述第一法兰于沿所述电芯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沿背离所述第二法兰的方向内凹形成所述正输出空腔,或,所述第二法兰于沿所述电芯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沿背离所述第一法兰的方向内凹形成所述正输出空腔。或,所述第一法兰和所述第二法兰于沿所述电芯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沿相互背离的方向内凹而围合形成所述正输出空腔。即正输出空腔可由第一法兰或第二法兰内凹而形成,也可通过第一法兰和第二法兰同时内凹而形成。
较佳的,所述第一法兰于沿所述电芯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沿背离所述第二法兰的方向内凹形成所述负输出空腔,或,所述第二法兰于沿所述电芯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沿背离所述第一法兰的方向内凹形成所述负输出空腔。或,所述第一法兰和所述第二法兰于沿所述电芯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沿相互背离的方向内凹而围合形成所述负输出空腔。
较佳的,所述正极耳的两侧各设有第一密封胶和第二密封胶,所述第一密封胶和所述第二密封胶的至少部分容纳于所述正输出空腔中。
较佳的,所述负极耳的两侧各设有第三密封胶和第四密封胶,所述第三密封胶和所述第四密封胶的至少部分容纳于所述负输出空腔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百思利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西百思利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15128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具有多方位调节的黑色金属加工用钣金装置
- 下一篇:一种手术托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