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液冷与直冷结合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冷却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21148540.6 | 申请日: | 2021-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215377503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31 |
发明(设计)人: | 焦亭;相洪涛;王林;白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10/613 | 分类号: | H01M10/613;H01M10/617;H01M10/625;H01M10/63;H01M10/635;H01M10/6567;H01M10/6569 |
代理公司: | 太原申立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4115 | 代理人: | 程园园 |
地址: | 030006***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结合 电动汽车 动力电池 冷却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液冷与直冷结合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冷却装置,包括电池装置、冷凝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直冷系统、液冷系统,所述电池装置中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连接有PLC控制器,所述电池装置通过直冷系统连接有冷凝器,形成直冷降温回路,所述液冷系统包括冷却系统和制冷系统,所述冷却系统与制冷系统之间设置有换热器,所述电池装置连接在冷却系统中,形成液冷降温回路,所述冷凝器连接在制冷系统中,形成冷却液换热降温回路,所述PLC控制器上分别连接直冷系统、冷却系统、制冷系统。本实用新型根据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电池温度,由PLC控制器控制直冷系统、冷却系统、制冷系统运行,实现多种降温模式为电动汽车动力电池降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为一种液冷与直冷结合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在石油资源短缺以及环境污染的双重危机下,电动汽车日渐成为了城市交通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基于锂离子电池的电动汽车具有零排放、续航久等优势,因此以锂电池为动力源的电动汽车越来越多,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以及安全性是当前锂离子电动汽车的主要技术瓶颈之一,电池的工作温度会直接的影响到电池的循环使用寿命和安全性能。研究表明,电池温度过高会造成固体电解质界面膜的生成和不断增长,使得阳极电阻增加,活性物质衰减,从而导致内阻增加,致使电池的容量和功率衰减。所以,动力电池的冷却装置对于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市场上大部分的电动汽车往往只采取了风冷、液冷和直冷中的一种冷却方式为动力电池进行冷却,风冷、液冷的方式冷却效率低,直冷的方式虽然冷却效率高,但均温性差,对电池的寿命有较大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中现有电动车的动力电池降温的方式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液冷与直冷结合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冷却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液冷与直冷结合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冷却装置,包括电池装置、冷凝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直冷系统、液冷系统,所述电池装置中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连接有PLC控制器,所述电池装置通过直冷系统连接有冷凝器,形成直冷降温回路,所述液冷系统包括冷却系统和制冷系统,所述冷却系统与制冷系统之间设置有换热器,用于冷却液的热交换,所述电池装置连接在冷却系统中,形成液冷降温回路,所述冷凝器连接在制冷系统中,形成冷却液换热降温回路,所述PLC控制器分别连接直冷系统、冷却系统、制冷系统中。
优选的,所述电池装置包括锂离子电池、电池箱,所述电池箱内设置有锂离子电池,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电池箱的内部,所述电池箱内设置有冷却液。
优选的,所述直冷系统包括蒸发器、第一压缩机、第二电子膨胀阀,所述蒸发器安装在电池箱上,并连通电池箱的内部,所述蒸发器的出口通过管道连接第一压缩机的进口,所述第一压缩机的出口通过管道连接冷凝器的第一进口,所述冷凝器的第一出口通过管道连接第二电子膨胀阀的输入端,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的输出端通过管道连接蒸发器的进口,所述PLC控制器连接第一压缩机和第二电子膨胀阀。
优选的,所述冷却系统包括水泵、第一电子膨胀阀,所述水泵的进口通过管道连接电池箱的出口,所述水泵的出口通过管道连接换热器的热流进口,所述换热器的热流出口通过管道连接第一电子膨胀阀的输入端,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的输出端通过管道连接电池箱的进口,所述PLC控制器连接水泵和第一电子膨胀阀。
优选的,所述制冷系统包括第二压缩机、第三电子膨胀阀,所述第二压缩机的进口通过管道连接换热器的冷流出口,所述第二压缩机的出口通过冷凝器的冷流进口,所述冷凝器的第二出口通过管道连接第三电子膨胀阀的输入端,第三电子膨胀阀的输出端通过管道连接换热器的第二进口,所述PLC控制器连接第二压缩机和第三电子膨胀阀。
优选的,所述温度传感器为DSB数字温度传感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大学,未经山西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14854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