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缆接头铅封部位脉冲涡流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21143022.5 | 申请日: | 2021-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214895021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26 |
发明(设计)人: | 刘云龙;谢阿萌;沈丁杰;冯超;谢亿;龙会国;屈国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7/9013 | 分类号: | G01N27/9013 |
代理公司: | 湖南兆弘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3008 | 代理人: | 谭武艺 |
地址: | 410004 ***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缆 接头 铅封 部位 脉冲 涡流 检测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缆接头铅封部位脉冲涡流检测装置,包括信号发生器、涡流检测探头、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块和控制模块,信号发生器的控制端与控制模块相连,涡流检测探头中设有激励线圈和检测线圈,信号发生器的输出端与激励线圈相连,检测线圈的输出端通过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块与控制模块相连。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高压电缆接头铅封部位的表面和近表面缺陷检测,具有较高的检测准确度、灵敏度和较强的抗干扰能力,体积小、操作方便等特点,尤其可适用于实现对电缆接头存在的外形完好的裂纹类安全隐患。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系统的电缆无损探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缆接头铅封部位脉冲涡流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铅封作为高压电缆附件制作的关键工艺之一,一旦因安装质量不合格或运行中拉力、振动等因素发生开裂,易导致附件进水受潮或电气连接不良,从而引发高压电缆线路故障跳闸。目前,对于高压电缆铅封状态检测技术的研究甚少,附件制作完成后无法直接检测铅封施工质量,运行过程中也无法检测铅封的状态,铅封缺陷检测成为困扰高压电缆安全运行的一大难题。针对高压电缆接头铅封部位此类绝缘层下缺陷的在役检测,常规的无损检测方法常常存在很多局限,且难以实现检测目标。如数字射线(DR)技术,虽然能够实现部分缺陷(减薄、开裂)的检测,但检测成本高、作业效率低,最主要的是在环境污染及操作人员防护方面存在较大不足。
涡流检测是一种适用于金属导体材料表面和近表面腐蚀、开裂、孔洞等类型缺陷的无损检测方法,在检测实践中应用广泛,具有较高的检测灵敏度。传统的涡流检测,通常给激励线圈加载交变电流,当检测线圈靠近被测试件时,激励线圈所产生的磁力线会在导体表面切割,随即导体试件产生迅速衰减的反向涡流,涡流感生出的二次磁场又会改变接收元件的阻抗大小,通过观察检测线圈阻抗变化可以判断被检试件的完好性。
传统涡流检测方法虽然能实现金属导体材料表面和近表面缺陷的无损检测,但由于提离效应的存在,使得传统涡流检测技术大大受限于金属导体材料外部绝缘层的厚度,当存在比较厚的绝缘层时,传统涡流检测精度往往达不到要求。
公开号为CN108037181A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高压电缆铅封涡流探伤装置及方法,该现有技术涉及了一种高压电缆铅封涡流探伤技术,该发明采用传统涡流检测方法,针对5mm以上等比较大的开裂缺陷具有较好的识别度,能基本实现1mm及以上开裂类缺陷的检测,而1mm以上,特别是达到5mm的开裂,已经岌岌可危,或可称之为“已经断裂”,在实际的生产中,该类缺陷已经没有检测的必要,或已断裂,或可通过外部严重形变判断。针对外形完好的电缆接头,若存在裂纹类的安全隐患,则裂纹宽度通常在1.0mm以下,通常多在0.1~0.8mm。针对这种微小缺陷,传统的涡流检测技术无法实现检测目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电缆接头铅封部位脉冲涡流检测装置,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高压电缆接头铅封部位的表面和近表面缺陷检测,具有较高的检测准确度、灵敏度和较强的抗干扰能力,体积小、操作方便等特点,尤其可适用于实现对电缆接头存在的外形完好的裂纹类安全隐患。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电缆接头铅封部位脉冲涡流检测装置,包括信号发生器、涡流检测探头、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块和控制模块,所述信号发生器的控制端与控制模块相连,所述涡流检测探头中设有激励线圈和检测线圈,所述信号发生器的输出端与激励线圈相连,所述检测线圈的输出端通过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块与控制模块相连。
可选地,所述激励线圈和检测线圈两者同轴布置。
可选地,所述激励线圈、检测线圈均为带有内孔的管状结构,所述激励线圈插设布置在检测线圈的内孔中。
可选地,所述激励线圈的内孔中插设有圆柱磁芯,检测线圈、激励线圈、圆柱磁芯三者同轴布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未经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14302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