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一体成型的轻量化电瓶框有效
申请号: | 202121119112.0 | 申请日: | 2021-05-24 |
公开(公告)号: | CN215321967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8 |
发明(设计)人: | 韦钦洲;付兵;朱大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洲辉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1/04 | 分类号: | B60K1/04 |
代理公司: | 武汉智盛唯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36 | 代理人: | 杨远见;王双福 |
地址: | 442013 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一体 成型 量化 电瓶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一体成型的轻量化电瓶框,包括底板、右侧板和左侧板,所述右侧板和左侧板安装在底板两侧边缘处,且右侧板和左侧板与底板垂直设置,所述底板、右侧板和左侧板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右侧板和左侧板之间安装有电瓶压紧组件,且电瓶压紧组件位于底板的上方,所述底板、右侧板和左侧板采用DL1050材质,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电瓶框的底板、右侧板、左侧板采用一体化成型结构,使得底板和两组侧板为一个整体,从而减少装配、取消铆接、焊接工序,达到减少模具投入数量,降低成本的目的,同时将底板和侧板采用DL1050材质制作,提高材料标准,并在降低重量的同时保证产品的强度和质量,实现轻量化,降成本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瓶安装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型一体成型的轻量化电瓶框。
背景技术
电瓶属于是电池的一个种类,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随着电动车辆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电动车逐渐得到普及,其中电瓶作为电动车辆的重要部件,电瓶一般利用电瓶框固定在车辆内部。
但是,现有的电瓶框存在以下缺点:
1、现有电瓶框多采用DL510材质,设计为底板,左右侧板及左右加强板,经多道工序其中包括焊接螺母,铆接加强板,最后装配为一整体;工艺复杂,工序较多,模具人工投入成本较高。
2、电瓶安装在电瓶框上,不具有固定结构,在车辆行驶时,电瓶容易发生移动,对车辆的安全产生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一体成型的轻量化电瓶框,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现有电瓶框多采用DL510材质,设计为底板,左右侧板及左右加强板,经多道工序其中包括焊接螺母,铆接加强板,最后装配为一整体;工艺复杂,工序较多,模具人工投入成本较高,电瓶安装在电瓶框上,不具有固定结构,在车辆行驶时,电瓶容易发生移动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一体成型的轻量化电瓶框,包括底板、右侧板和左侧板,所述右侧板和左侧板安装在底板两侧边缘处,且右侧板和左侧板与底板垂直设置,所述底板、右侧板和左侧板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右侧板和左侧板之间安装有电瓶压紧组件,且电瓶压紧组件位于底板的上方,所述右侧板和左侧板的顶端中间处安装有框架安装片,所述右侧板和左侧板位于一侧的端部设置有电盒支架安装片,且电盒支架安装片均与右侧板、左侧板垂直设置,所述底板、右侧板和左侧板采用DL1050材质。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右侧板和左侧板位于中间位置开设有散热口。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底板上设置有凹凸条,且底板位于凹凸条的表面铺设有垫板。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电瓶压紧组件包括上压紧板、压缩弹簧、下压紧板和活动腔,所述上压紧板的底端设有活动腔,所述下压紧板置于活动腔中,所述下压紧板和上压紧板之间安装压缩弹簧,且压缩弹簧设置有多组。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下压紧板的底面设有橡胶底垫,且橡胶底垫与下压紧板之间形成导热腔,所述导热腔内填充导热填充物,所述上压紧板的上表面开设有散热槽,且散热槽设置有多组。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右侧板和左侧板上位于框架安装片的两侧设有压紧组件安装孔。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电瓶压紧组件的两侧设有组件安装片,所述组件安装片与电瓶压紧组件的上压紧板垂直连接,所述组件安装片上开设有螺纹孔,且螺纹孔的位置尺寸与压紧组件安装孔的位置尺寸相匹配,所述螺纹孔和压紧组件安装孔之间设置有固定螺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一体成型的轻量化电瓶框,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洲辉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经湖北洲辉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11911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综掘机电缆拖缆装置
- 下一篇:一种基于智能融合终端的联动交互除湿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