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转运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121109603.7 | 申请日: | 2021-05-21 |
| 公开(公告)号: | CN215851350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8 |
| 发明(设计)人: | 卢宏丹;郜晗;计宇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2B3/04 | 分类号: | B62B3/04;B62B5/00;B60B33/00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世纪恒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44287 | 代理人: | 郑雪梅 |
| 地址: | 545007 广西壮***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转运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转运装置,转运装置包括转运架和驱动机构,转运架包括载物台和连接于载物台的一端的手推架,手推架远离载物台的一端设置有控制组件,载物台的底部设置有安装架;驱动机构包括主动轮、从动轮、驱动组件和供电电池,主动轮安装于载物台的底部远离手推架的一端,从动轮安装于载物台的底部靠近手推架的一端,供电电池安装于安装架上,且安装架位于主动轮和从动轮之间,驱动组件与主动轮连接,控制组件用于控制供电电池向驱动组件供电或停止供电,并用于控制驱动组件通过主动轮驱动转运架行走或制动转运架。该转运装置不仅安全性高,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快捷,而且采用电池供电,既降低了能耗又节约了成本。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搬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转运装置。
背景技术
转运装置是一种用于转运货物的物流搬运设备,目前市场上的转运装置分为手动转运装置和电动转运装置两类,而现有的电动转运装置不仅自身重量重,结构复杂,而且操作繁杂,使用不便,转运效率低,另外,现有的电动转运装置功率大能耗高,使用经济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转运装置,旨在解决现有的电动转运装置结构复杂、能耗高且操作不便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转运装置,所述转运装置包括转运架和驱动机构,所述转运架包括载物台和连接于所述载物台的一端的手推架,所述手推架远离所述载物台的一端设置有控制组件,所述载物台的底部设置有安装架;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主动轮、从动轮、驱动组件和供电电池,所述主动轮安装于所述载物台的底部远离所述手推架的一端,所述从动轮安装于所述载物台的底部靠近所述手推架的一端,所述供电电池安装于所述安装架上,且所述安装架位于所述主动轮和所述从动轮之间,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主动轮连接,所述控制组件用于控制所述供电电池向所述驱动组件供电或停止供电,并用于控制所述驱动组件通过所述主动轮驱动所述转运架行走或制动所述转运架。
优选地,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电机、蜗杆、蜗轮和传动轴,所述电机安装于所述载物台的底部,且位于所述主动轮与所述安装架之间,所述蜗杆套设于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蜗轮套设于所述传动轴上并与所述蜗杆啮合,所述传动轴与所述主动轮连接,所述控制组件用于控制所述供电电池向所述电机供电或停止供电,并用于控制所述电机启动或停止,以通过所述主动轮驱动所述转运架行走或制动所述转运架。
优选地,所述主动轮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主动轮间隔布置,所述传动轴的一端与其中一个所述主动轮连接,所述传动轴的另一端与另一个所述主动轮连接;所述从动轮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从动轮间隔布置,且所述从动轮为万向轮。
优选地,所述控制组件包括第一按钮和第二按钮,所述第一按钮用于控制所述供电电池向所述电机供电或停止供电,所述第二按钮用于控制所述电机启动或停止。
优选地,所述手推架包括手推杆和两个连接杆,两个所述连接杆间隔设置并均与所述载物台连接,两个所述连接杆远离所述载物台的一端通过所述手推杆连接,所述控制组件设置于所述手推杆上。
优选地,所述连接杆包括竖直设置的杆本体和连接于所述杆本体的延伸部,所述杆本体的一端与所述载物台连接,所述延伸部自所述杆本体的另一端向远离所述载物台的方向倾斜设置,所述手推杆的一端与其中一个所述连接杆的所述延伸部连接,所述手推杆的另一端与另一个所述连接杆的所述延伸部连接。
优选地,两个所述连接杆之间设置有加强杆,所述加强杆的一端与其中一个所述连接杆的所述杆本体连接,所述加强杆的另一端与另一个所述连接杆的所述杆本体连接,且所述加强杆与所述手推杆相互平行设置。
优选地,所述安装架包括托架和多个沿所述托架的外周间隔布置的连接柱,所述连接柱的一端与所述载物台的底部连接,所述连接柱的另一端与所述托架连接,所述托架与所述连接柱围成有放置腔,所述供电电池放置于所述放置腔内,且所述供电电池为磷酸铁锂电池。
优选地,所述载物台的上表面为载物面,所述载物面上设置有防滑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10960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